名片是氏族历史、文化、业绩的载体。人们初次相见通常会礼节性的问:“您贵姓?”,这是先弄清你的姓。遇到精明的人双方会互赠名片,以便打交道时彼此更深入地了解,因为通过名片可以求证对方的氏族特性,进而品味其个性特点。遇到同姓同宗的人,则容易让人产生“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情感,很快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这就是名片的妙用所在。
据史料记载,名片最早出现于秦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改革文字,当时秦王要求各路诸侯王定期进京述职,为了拉近与朝庭当权者的关系,宦官大臣们便纷纷制作了早期的名片,称为“谒”,即将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纸张还没发明),用作见面时的介绍文书。
到了汉代,中央集权制国家进一步发展,随着疆域地不断扩大,“谒”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东汉末期“谒”又被改称为“刺”,由于蔡伦发明纸张开始普遍采用,于是“刺”由竹木片改成了便于携带的纸张。
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唐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一些有才能的庶民也能靠自己努力,进入到统治阶级中来。为了与世袭贵族争夺权力,每次科举考试后,新科考生都要四处拜访前科及位高权重者,以便于将来被提携。要拜访老师,必须先递“门状”,这时“刺”的名称也就被“门状”所替代。
到了明代,统治者沿袭了唐宋的科举制度,并使之平民化,读书便成了一般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识字的人随之大量增加。人们交往的机会增加了,学生见老师,小官见大官都要先递上介绍自己的“名帖”,即唐宋时的“门状”。“名帖”这时才与“名”字有了瓜葛。明代的“名帖”为长方形,递帖人的名字要写满整个帖面,如递帖给长者或上司,“名帖”上所书名字要大,“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谦恭,“名帖”上名字小会被视为狂傲。
清朝才正式有“名片”称呼。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由于西方的不断入侵,与外界交往增加了,和国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名片普及。清朝的名片,开始向小型化发展,特别是在官场,官小使用较大的名片以示谦恭,官大使用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
近现代名片与早期名片相比,其区别在于印刷而不用手写。名片一般有“正文”和“附录”之说,正文主要是姓名、头衔;附录则包括地址、电话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名片比较简单,多写上头衔、电话,一目了然,有的仅地址而已,电话则多在两个号码间加一横杠,表明总机与分机。后来名片上多了邮编,电话发展到不止一个了,接着就有BP机号、传真机号,且纷纷由4、5、6向7、8位增改。再后来增添了“伊妹儿”,还有一长串的手机号码,有些名片还标有VI徽记(企业形象名片)。
由此可见,方寸名片不仅能折射出新旧时代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见证了现代都市的发展轨迹。从某种社会意义上讲:名片收藏是一项有特色、有趣味的活动,其收藏价值远远大于名片本身。越是古老的名片、名人名片、特殊材质名片、签名、题语、稀少姓氏名片,就越具有收藏价值。 (晓铁/文)
(图为笔者珍藏的部分名片)
解放初期名片 文革时期名片


21 10 月, 2008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藏品简介] 2007年元月5日笔者在网上淘到一枚珍贵名片。据卖家讲,名片是从河南乡下收购的一批旧杂志和四张民国旧年画中发现的。名片正面写有“陕西省政府委员赵守钰”字样,背面为“友琴”二字(见图片)。
经上网查阅资料方知:赵守钰(1881年5月15日-1960年10月26日),山西太古人,曾担任山西宣抚使,财政部总视察,陕西建设厅长等职,有陆军中将军衔。1926年10月,任西安警备司令、第八军军长。1928年3月,兼任河南省政府委员、郑州市市长、警备司令。从1944年起先后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监察委员”。1960年10月病逝于台湾。“友琴”二字为其字号,由此确定属民国时期名片无疑。
[相关链接] 黄河花园口堵复工程。1938年6月9日震惊中外的黄河花园口掘堤,在长达8年零9个月的时间里,口门由初时10米宽扩大到1460米,过水部分水面宽1030米,浅滩部分宽430米,最大水深9米、水位89.06米,流速1.21米/秒,过水流量746立方米/秒。1946年2月,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组建花园口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由黄河委员会委员长赵守钰兼任局长。3月1日国共两党商议合作联手黄河花园口的堵口工作,3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赵守钰到新乡会晤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此后各方代表先后会商了十数次。4月7日达成《开封协定》规定:“堵口复堤同时进行,但花园口合龙日期要由下游河道、堤防淤垫破坏情况及其估修堤工程大小而定”。4月11日赵守钰等人,在中共代表赵明甫、程润等陪同下,由济南抵达利津县城进行勘察,利津县人民政府向勘察团提出复河修堤意见。15日返途中达成《荷泽协议》:“复堤修河,裁弯取直,整理险工等工程完竣后,再行合龙放水”。5月25日解放区渤海行署为迎接黄河归故,调集当地10万余人,投入黄河大堤修复工程。
堵口工程于3月1日开始至47年1月15日先后二次平堵失败。在总结平堵失败的基础上,决定采用立堵方式第三次堵复,由1月15日至3月15日,立堵成功,正坝合拢。4月20日背河渗漏停止完全闭气,继而修成堤顶高程为97米,顶宽20米,两面侧坡1:3的大堤,5月底花园口堵口工程全部结束。 花园口堵口工程累计用工程款397.88亿元,全部工程历时15个月,用工总数317万个工作日,完成堤坝土方88万立方米,购片石20万立方米,柳桔料1.42558亿斤,黄料(谷草)1300万斤,木桩21.2万根,麻料223.5万斤,草绳167万斤,铅丝28.8万斤,铁锚675个,堵口使用各种器材约1.4万吨,其中重型工作机具60余种126台(部),交通工具40余种,70多台(部),油类20余种21.8万吨,水陆两用艇2艘,大木桩1135根,钢丝绳2350卷,还有建筑及爆破器材、土石方工具,照明设备和各种配件360余种,在当时堪称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创举。此后黄河两岸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了冀鲁豫及渤海两解放区,为支援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收藏感言:在我的名片收藏夹中,民国时期的名片的确难得,存世量已不多见,更为惊奇地是这枚名片的背后还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事件。现今保存这枚名片,犹如珍藏了这段史料,令人永世难忘! (晓铁/藏品)
人们常听说有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歌唱家、音乐家、作曲家、舞蹈家、画家、作家等等,可如今各种名家繁多,这不,我们家的老公–杨晓铁不经意间就把自己整成了一个“名片收藏家”。
提到老公对名片产生兴趣这事,还得从3年前说起,那时儿子刚刚去保定上大学,家中空了巢,老公怕我呆在家中寂寞想儿子,于是每到周末就陪我去汉口集贤路看望母亲。当经过居仁门古玩市场时,我喜欢观赏邮品和一些瓷花瓶、手镯之类的小玩艺,老公则无目标的乱逛。一天老公在地摊上看到了一枚民国时期的名片,突然眼睛一亮,立刻将它买了下来。回到家后,他上网查阅资料,写了一篇题为“小小名片,佐证惊天历史”的文章,先后在长江商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刊载,就因这枚小小的名片,使他对名片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
3年来,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个人爱好上,已收藏罕见姓氏名片达1000余种,他常说:名片虽不起眼,但从中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和姓氏学问,为此他潜心钻研姓氏文化、编写杨系家谱、收藏百家姓物品100余件,他的理想是创办华夏姓氏物品及名片家庭收藏馆,籍以弘扬中华姓氏文化。
对于老公的爱好,起初我有些担忧,怕他走火入魔,玩不出什么名堂,花冤枉钱,在我看似废纸一张的名片,他却5角—30元一张张收集起来,他在玩名片的同时注重与姓氏文化溶汇贯通。我几次委婉地跟老公说,儿子留学英国费用很高,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全力以赴支持他,平时不该花的钱不乱花,老公说他会把握分寸。实践证明老公确实将分寸把握得恰如其分。比如说:老公研发了一副百家姓扑克,投资不多,但它所产生的效益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有些热心人给他寄来名片,他就馈赠扑克答谢,这些扑克成为他交友和换物的纽带,不仅广交了朋友,而且又换取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姓氏物品及名片,他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快乐,业余生活过得充实有滋味,我从内心替老公高兴,有时也嫉妒他,觉得他是憨人有憨福,儿子一走他就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到业余爱好上,不像我总是提不起,放不下,老是忧心如焚惦记大洋彼岸的儿子。老公说: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儿子已成年,让他在外面锻炼锻炼是件好事,在老公的开导和影响下,我也逐渐对他的爱好产生了兴趣,并积极为他收集名片,每当他得到一枚稀有名片如获珍宝时,那高兴劲无法形容,有时一觉醒来,他说又有一枚名片可以写篇文章,你说我这老公玩的痴迷不痴迷,其实他就是这样一个较真的人,只要认定的事,就会全身心的投入。他的第二副百家姓四体书法扑克即将问世,书稿也在编著中,他说一定要玩出点名堂,否则对不住支持他的老婆,你说我能不被他这种执着的精神感动吗?我衷心地希望老公能够早日圆梦,同时也希望读过这篇文章的朋友能热心相助,帮老公收集一些稀有姓氏名片,助他一臂之力。 (李 红/文)
9 10 月, 2008 in
姓氏文化笔谈 |
1 条留言
小名片折射时代变迁
□本报记者张文龙 实习生刘池冰
“杨兄,来信收悉。今寄去几张稀有姓氏的名片,供你参考……”昨日,收到网友从山西发来的信件,49岁的杨晓铁笑得合不拢嘴。收藏名片一年多来,他已从各地收集到名片数万张,姓氏多达千余种。
因工作关系,杨晓铁经常出差,收到的名片可真不少。但真正搞名片收藏,则缘于去年3月的一次“突发奇想”。当时,他带着家人逛解放公园,看到一位老人用仅存的左手创作了上百幅剪纸,佩服不已。“我要能像他那样,有个拿得出手的东西,多好。”想来想去,他就决定收集名片。
首先,他把手中的几百张名片进行分类整理。可一整理,他才发现自己的名片门类太少,他便四处托朋友,见到好看的名片,总要讨回来。他又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注册了一个“书店”,在网上发出恳切的求购信息。结果,各地网友纷纷留言支持,有的还寄来了各式各样的名片。
随着对名片的研究,杨晓铁渐渐喜欢上了姓氏文化。最近,他把百家姓制作成了精美的扑克,上面印着百家姓最新排序的前100多个姓氏,以及姓氏资料和名人等。
“名片虽小,也不值钱,可收藏起来却趣味无穷。”杨晓铁说,中国最早的名片出现在秦代,当时叫“谒”,即将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用作见面时的介绍文书。到了汉代,有了纸张, “谒”就成了“刺”。直到清朝,才有真正的名片出现。近代名片也有讲究,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名片比较简单,多写头衔、电话,一目了然,有的仅有地址。后来,名片上多了邮编,电话发展到不止一个了,接着就有BP机号、传真机号,再后来增添了“伊妹儿”……
虽说收藏名片时间不长,可杨晓铁“野心”却很大:“我准备收集到2008张不同姓氏的名片,以此迎接北京奥运会。”(文载楚天都市报)
9 10 月, 2008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有些特别的姓氏用字,有两种读音,表示两支不同的姓氏。遇到这样的情况,只有询问本人:“您的姓该怎么念?”,这里有个原则:姓从主人,就是说,应该按照本家族世代相传的读音,万不可自以为是,错读错认?(在其它国别的语言中姓氏读音也有类似的情况)。如乐姓分两支:读Yue(音乐的乐),这一支主要分布于北一带;读Le(快乐的乐),这一支主要分布于南方。覃姓分两支:读Tan(音谈);读Qin(音秦),多为广西壮族姓氏。镡姓分两支:读Tan(音谈);读Chan(音蝉),主要分布在四川一带。盖姓分两支:读Gai(音概);读Ge(音葛)。召姓分两支:读shao(音绍):读Zhao(音兆),是云南省傣族的姓氏。郇姓分两支:读Xun(荀);读Huan(音环)。隗姓分两支:读Kui(音奎);读Wei(音伟)。贲姓分两支:读Ben(音奔);读Fei(音肥)。准确地用普通话拼写出姓氏读音,对于国际交往和人名检索的机械化、自动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汉字姓的读音上,通常还有以下几种情况,特别需要留神: 浏览全文 »
27 9 月, 2008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一、华夏姓氏稀奇古怪。所谓“百家姓”,其实远不止百,可称之为“千家姓”、“万家姓”。历史上一些稀奇古怪姓让人很难理解,比如狗、狼、蛇、鬼、尸、秃发、大狐、黑齿等姓。狗氏,汉朝有名人狗未央。蛇氏,出自南安(今江西大余),古代有建武将军蛇元。鬼氏,《古今人表》中有鬼臾区。狼氏,春秋时有晋国大夫狼谭,齐国人狼蓬。尸氏,《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有尸佼,秦相商鞅之得力助手,曾助商鞅变法,著有《尸子》20篇,凡6万余言。秃发氏,出自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西平王秃发乌孤曾创立十六国之一的南凉,建都青海乐都。大狐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有晋国大夫大狐容。黑齿氏,出自百济西部,百济是公元1世纪至7世纪时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强国,与新罗、高丽鼎足,唐朝有左武卫大将军黑齿常元,被封为燕国公。更奇的是,连“怪”这个字也是姓,上古有一位怪义,曾画地形图供神农通水脉。甚至“姓”、“氏”二字也是姓,《汉书·货殖传》有:“临淄姓伟,资五千万”,这位“姓伟”是汉代山东临淄的一位大工商业主。氏姓,《吴志》记有“北海氏仪”,是春秋时齐国大夫的一位公子。
近代也出现过一些稀奇古怪姓,如山东冯姓,此姓原为马姓的一支,因祖先得罪朝廷,雍正皇帝将其改为“骂”,世代沦为贱民,直到民国初年才添上人旁成为冯姓。今河北某地有人姓狼,并一再声称不是杨二郎的“郎”而是狼狗的“狼”,据说他原籍老家大半个村的人都姓狼,可谓“狼姓满村,狼烟四起”。
二、华夏姓氏无奇不有。 四川遂宁档案馆陈历甫历时30多年,收集20060个姓氏,他利用业余时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将收集的稀奇古怪姓氏,用古今中外书法家的字体编辑出版《中国姓氏书法大词典》,书中记载了10129个姓氏,包括汉族姓氏8000多个,少数民族姓氏2000多个。《续集》收集了9931个姓氏。例如外面一个“广”字,里面一个“米”字这个姓,为四川遂宁市安居镇和内江市安岳县等地土著姓,字典里查不到。他收集的姓氏无奇不有,连“1”是河南的土著姓,棍的异体。“、”也是河南的土著姓,音主,是主的异体字。就连“一、二、三……九、十”,“壹、贰、叁……玖、拾”都是姓,所有的姓氏均注明了来历。例如,涪陵当地的“抑”姓,原是三国时代的司马懿的后裔,“抑”是懿的异体字。另一个复姓“陈没”就是太平天国大将石达开的后裔。
以下姓氏五花八门,众多纷繁,有的有据可考,有的无据无考;有的有考无据,有的有据无考:
天体气象姓氏:天、日、月、星、风、云、雷、虹、霞、雪、霜、露、冰。
地形地貌姓氏:地、山、沙、野、岛、岸、坡、岭、江、河、洋、渠、泉、 池、湖、海。
人体器官姓氏:头、耳、口、眼、鼻、舌、齿、眉、发、足、身、骨、心、胆、皮。
家禽动物姓氏:马、牛、羊、狗、猪、鸡、鸭、鹅、虎、熊、龙、蛇、鹿、猫、虫、 鱼、鸟、雀。
植物花卉姓氏:桃、李、杨、柳、松、柏、桐、梅、兰、竹、菊、荷、花、果、叶、根。
亲属称谓姓氏:父、母、兄、弟、叔、伯、公、婆、姑、舅、娘、姥、哥、姐、夫、儿。
人体动作姓氏:开、关、问、听、打、杀、扔、扑、扫、拍、拉、抱、吹、吼、爬、看。
行政区划姓氏:国、省、市、州、府、县、旗、区、镇、乡、京、都、郡、郊、宗、家。
文教器具姓氏: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印、扇、鼓、管、萧、笙、号。
军队编制姓氏:军、师、旅、团、连、排、班、帅、将、校、尉、兵、卒、司工、司马。
表象特征姓氏:新、旧、方、直、圆、尖、厚、扁、肥、胖、稀、密、多、少、混、清。
食物用具姓氏:米、饭、茶、酒、烟、糕、盆、钟、镜、柴、烛、枕、席、秤、伞、盘、碗。
时间方位姓氏:春、秋、夏、冬、晨、午、晚、夜、东、南、西、北、上、下、左、右。
天干地支姓氏: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亥。
数字符号姓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兆。
各处地名姓氏:东阳、长兴(浙江),涂山、缙云(重庆),长沙(湖南),唐山、邯郸(河北),当涂(安徽),陈留、华阳、会稽(古地名)。
诸种色彩姓氏:朱、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褐、乌。
朝代名称姓氏: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
省市简称姓氏:京、津、沪、渝、辽、吉、黑、冀、豫、晋、鲁、皖、苏、浙、闽、赣、川、黔、滇、陕、甘、宁、青、藏、湘、粤、桂、台、琼。
各国国名姓氏:中、朝、日、泰、缅、菲、柬、老、印、越、英、美、德、法、意。
民族称谓姓氏:汉、满、蒙、回、藏、苗、彝、侗、瑶、白、傣、黎、土、羌、京、怒、哈、奥、比、荷、俄、捷、波、匈、保、罗、南。
各行各业姓氏:工、农、商、学、兵、师、艺、乐、医、士、卫、邮、厨、警、官。 (晓铁/编辑)
27 9 月, 2008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每天也都在想到或称呼别人的姓名;同样自己的姓名也在被别人想着或叫着。可以说,姓名实际上是人类每个人的标志。试想如果生活中没有姓名,十多亿人口的中国将会变得怎样? 生活中离不开姓名,因此我们有必要也应该了解姓名的意义和作用。
谈到姓,很容易使人想到氏,人们常把按姓名笔画多少排列的人名称为“以姓氏笔画为序”,这里姓氏并称,表示同一个概念。但在上古时期姓与氏所指完全不同,其中姓表示一个人的血统来源,氏则是姓的分支和发展。《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姓是指他的血统来源,氏则指其子孙的血统来源。在当时这种区分的作用:其一在于严格男女之别,如三代之时“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其二是为了区别贵贱,出身低贱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血统来源,也就没有“氏”;其三是为了更好地选取婚姻之家。我国自古就有“同姓不婚”的惯例,如果同姓相婚,不仅有悖人伦,而且还会引起“其生不蕃”的严重后果。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与氏之间的界线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出现了姓氏走向统一的势头。秦朝统一天下以后,“废封建,虽公族亦无议贵之律,匹夫编户,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此后的人们有时称姓,有时称氏,有时姓氏并称,完全没有了以前的界限,于是姓氏从此合而为一。 姓氏的统一的意义,在于每个宗族有了固定的姓氏,子子孙孙永久使用,形成了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的线索开始清晰,以至后人探讨姓氏历史时,很容易找到血缘所出。
一、姓氏的来源和演变 浏览全文 »
27 9 月, 2008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原籍上海嘉定人,五九猪年四月生。
江城情谊育童年,土生土长在武汉。
生来愿做无名草,高中毕业下农村。
应征入伍到山东,退役分配当工人。
三年脱产读电大,子承父业干会计。
部队入党长成人,立业成家抖精神。
年年评先奖励多,爱岗敬业高职称。
业余爱好兴趣广,收藏摄影品人生。
垂钓台球陶情操,乐观开朗安自身。
忠诚憨厚为本性,执着追求显精诚。
慎思守志座右铭,知足常乐伴终生。
静坐常思自己过,福寿源自精气神。 (晓铁/文)
17 9 月, 2008 in
姓氏文化笔谈 | tags:
自我 |
欢迎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