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民国时期“李春记茶社”茶托收藏欣赏

        [藏品简介]    藏品名称:“李春记茶社”茶托。年代:民国。制作:罗德昌。材质:瓷。尺寸:直径15cm高7cm。品相:八品。

        [相关链接]    李春记,解放初期人们的文化水平远远低于现在,因是家族生意,便以己姓为茶社名加“记”为店起名,如全国各地店名中的李记水饺、王记米皮、张记烩面等都与此有关。这种加“记”的方式既有标记、标识的意思,又相当于“注册商标”。

        收藏感言:茶社即卖茶水的处所,过去多指茶馆或茶座的名称。茶托始见于东晋,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唐以后随着饮茶之风而盛行。起初人称“茶盏”或“茶怨”、“茶贩”,明清之后又名“茶托”或“盏托”是古代汉族民间流行的一种置茶盏的承盘。本馆收藏的这件茶托,虽没有丰富的图案,器精美,款识清晰,朴实素雅。为了防止杯中热水的烫手,西方人想到的是做个耳朵,而我们则是用茶托的方式。茶托不仅包含着主人待客的一片热忱,而且也体现了主人的审美与品位,让茶事变得庄重,更具有仪式感。

民国时期“李怡興”老铜锁收藏欣赏

        [藏品简介]    藏品名称:三簧舌铜锁。年代:民国。制作:李怡興。尺寸:长7cm高2.7cm宽2cm,重102克。品相:七品。

        [相关链接]     李怡興,晚清至民国时期苏州人,善制铜锁,所制铜锁严谨工巧,坚固实用。

        收藏感言:锁具最早源于中国,早期的木质锁或称木结构锁,形体笨重、结构简单,多采用竹竿之类作钥匙,锁容易被撬开。春秋战国时期经公输班(即鲁班)改进后,锁的保密性得到增强,并开始用铜材制作钥匙。汉代出现铜质簧片结构锁,俗称“三簧锁”或“簧片锁”,主要利用两三片板状铜片的弹力来达到封关和开启作用。由于簧片装置能作多种变化,并可用钥匙孔形来决定钥匙的式样,因此安全性、保密性较木质锁前进了一大步,且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簧片锁经过不断改进发展沿用至上世纪中叶,其间出现了120余类不同款式,有的采用暗门、定向、二开、无钥、文字密码等特殊技术,使锁具保密程度大大增强。本馆收藏的这把三簧铜锁,锁头錾刻“李怡興”繁体款,簧片弹性十足,物件保存完好,原配钥匙正常开合使用,包老包真。

清代《百家姓》拓片折页册收藏欣赏

       
              [藏品简介]   楷体《百家姓》拓片折页册。作者: 不详。原石所在:不详。年代:清代。纸张:棉连纸。尺寸:长23cm宽13cm。品相:七品。

        [相关链接]    拓片,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现存最早的拓片距今已有1300多年。

        收藏感言: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凡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建筑等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材料。广义的拓片是将宣纸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数量、内容之丰富可谓包罗万象,如甲骨青铜、碑刻墓志、摩崖造像、钱币画像等;狭义的拓片主要指碑拓。许多已散失 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本馆收藏的这件《百家姓》拓片折页册,册页作经折式装裱,使用乌金拓法,黑白分明。每页纵4行,每行楷书8字,共有18个开本,全篇内容完整。册页背面有“道光十七年”题款,以手触摸纸品表面有明显的凸凹感,对照拓痕可以看出文字是刻在石材上,而不是刻在木质材料上,墨色自然老旧,首页墨色较内页略为暗淡,若没有拓片将难睹庐山真容。因此这件藏品除了不仅具有技术层面的传承,而且附着有重要的历史和姓氏文化意义。 

       (由衷感谢汉碑刻研究家严涛老师为折页册鉴定点评)

爸爸姓“奸”爷爷取名全家称赞

        现代社会,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在这个“掌中宝”的身上,父母和长辈总是寄予了厚望。不少父母在孩子还只是胎儿的时候,便开始翻起了字典,绞尽脑汁为孩子想名字。因为名字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存在,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拥有独一无二的好名字。章女士夫妇在为孩子取名时就遭遇到了这个问题,因丈夫姓“奸”,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响亮、寓意好的名字,夫妻俩想破了脑袋,翻了几本字典也不得其法,百般无奈之下章女士想让孩子打破传统跟随母姓。最后还是孩子爷爷一语定乾坤,给孩子取了个“奸章磊”的大名,这个名字既将爸爸和妈妈的姓氏纳入,又有光明磊落的好意头,听到这个名字后家人都称赞不已。    (晓铁/编辑)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欧阳明利

        [藏品简介]    欧阳明利,1962年7月生于吉林桦甸,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美术家协会理事、沈阳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职创作员。美术作品《寒林淡月》、《晨归》、《军旅四季》、《初雪》、《晚秋》等参加全国级大展并获奖,书画作品被收入《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名人大辞典》、《中国美术年鉴》等。

        [相关链接]    中国画专业是以国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传神写照的人物画、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以及意味隽永的花鸟画等,主要学习中国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篆刻的传统技法,中国画的历史传统和造型规律、艺术手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传承中国画的独到之处。

收藏感言:欧阳明利对书画艺术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立的认知,认为书法和绘画同源共生,贵在承继传统,贵在融通自然和生活,贵在表达心灵的感悟,贵在以作品为媒介质向观者传递人世间的真善美。作为军旅艺术家,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军人的阳刚之气,也能感受到当代文人画家的儒雅之气。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汤一介

        [藏品简介]    汤一介,1927年2月生于天津,原籍湖北省黄梅县,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理事、第十九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儒藏》编纂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等,撰写学术论文二百余篇,2012年荣获第一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9月逝世,享年87岁。

        [相关链接]    《儒藏》工程是中国一项重大的学术文化项目,系聚集古代儒学文献的大型丛书,它将近五百部儒家典籍(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学、历史、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数学、技术)等各方面内容编入其中,所收典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分为“经”、“论”、“史”三大部类,使中国拥有一部最齐备和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

        收藏感言:汤一介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作为一位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性的学者,不仅对中国思想研究深入,而且对西方文化有着包容和理解之心。其著作丰厚尤其在耄耋之年发起并主持《儒藏》工程,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使命意识,完成了这一数百年来先人未曾完成的“盛世工程”,在国内外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填补了中国在儒家典籍体系研究中的空白。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马静宜

        [藏品简介]    马静宜,1945年生于,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北京曲艺团国家一级演员。擅长演《草船借箭》、《长坂坡》、《击鼓骂曹》、《桃花庄》、《关黄对刀》、《双玉听琴》、《英台哭坟》、《刘胡兰》等新老曲目,经典作品《大西厢》、《七大娘》、《还礼》、《情深如海》、《巧破奇兵》等。2017年1月逝世,享年72岁。

        [相关链接]    京韵大鼓是中国曲艺曲种之一,为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2008年京韵大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收藏感言:马静宜出身曲艺世家,师从刘派京韵大鼓名家良小楼,在继承传统曲目、创新现代题材等方面,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张士燮

        [藏品简介]    张士燮,1932年生于天津,国家一级编剧,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担任第四野战军第12纵队教导大队班长、49军文工团创作员、空军第3军文工团创作员、空政歌舞剧团艺术指导、空政文工团编导室主任、中国轻音乐学会首届常务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歌曲》月刊编委等职。创作歌词数千首,著有歌词专集《蔺草集》、歌词《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社员都是向阳花》、《十送红军》、《秋收起义歌》、《农友歌》等,参加创作歌舞剧《长山火海》、《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音乐舞蹈史诗文学剧本《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和歌舞《光明赞》、《名舰忠魂》等,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全军各种奖项。2007年7月逝世,享年75岁。

        [相关链接]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或词)。入乐的歌在感情抒发、形象塑造上和诗没有任何区别,但在结构上、节奏上要受音乐的制约,在韵律上要照顾演唱的方便,因为要入乐歌唱,所以在遣词炼字上需考虑听觉艺术的特点。歌词与诗的分别主要是诗不一定要入乐(合乐),而歌词一定要合乐成为歌曲,歌词是歌曲的本意所在,歌词一般配合曲子旋律一同出现。

        收藏感言:用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景,用心灵捕捉时代的旋律,用多彩的梦编织艺术的花环,足迹踏遍了空军部队的机场、阵地、哨所。近半个多世纪创作了一批反映空军战斗生活的优秀作品,在基层部队广为传唱,留给后人的是永不熄灭的精神,这就是张士燮对艺术的毕生追求。

名人名片(政治类)收藏欣赏:金人庆

        [藏品简介]    金人庆,1944年7月生于江苏苏州市,1966年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毕业,1968年云南省永胜县粮食局工作,曾先后担任云南省永胜县粮食局副局长、云南省永胜县县长、云南省丽江地委行署副专员、云南省副省长、财政部副部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北京市副市长、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财政部部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2005年被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例报《新兴市场》评选为“年度亚洲最佳财长”。2021年8月逝世,享年77岁。

        [相关链接]    财政部长,简称财长,是各国财政机关的最高长官,在中国属于正部级,负责国家财政 。“财政”一词是当时维新派间接从日本“进口”,民国政府成立时主管国家收支的机构被命名为财政部,意思是金库或国库。国家财政是政府的理财之政,指国家为了维持其存在和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凭借政权的力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活动。国家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和收入形式。

        收藏感言:金人庆在云南做副省长6年扶持起云南的烟草行业,不是以简单的减税等方式,而是运用多种调节手段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1991年9月调任财政部副部长,此时中央财政陷入严重危机,金人庆担当了“继往开来”的角色,1998年被任命为国家税务总局局长,彼时正值金融危机,在需求不足、通货膨胀风险加大的背景下,高效完成国务院下达的税收增加1000亿任务。2003年3月出任财政部部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建议取消农业税;推动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大幅提升;提出“服务大局,做大蛋糕,以人为本,主动埋单”的理念,任内成绩斐然,口碑俱佳。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陈爱莲

  [藏品简介]    陈爱莲,1939年12月生于上海,祖籍广东番禺,著名舞蹈家、教育家,新中国舞蹈事业奠基人之一。1952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学习班,1959年北京舞蹈学校毕业,1963年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曾先后担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戏曲与舞蹈研究所所长、中国歌剧舞剧院舞蹈家兼编导、陈爱莲艺术团团长、北京市爱莲舞蹈学校校长,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演出协会理事、中国田汉基金会理事等职,因主演《鱼美人》、《红旗》、《白毛女》、《文成公主》、《红楼梦》等舞剧荣获各类艺术奖项,2019年被中国文联授予“终身成就舞蹈家”荣誉称号。2020年11月去世,享年81岁。

        [相关链接]    舞蹈家指对舞蹈艺术有巨大的贡献,对社会人类艺术舞蹈的发展有极大影响,并且同时具备舞蹈作品、舞蹈天赋,舞蹈基础,舞蹈编导等多种要素,主要以从事文艺,音乐,大众艺术表演研究为一体的资深人员。

        收藏感言:陈爱莲一个中国当代舞蹈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善长于中国古典舞、民间舞等多种风格的舞蹈,舞蹈动作轻盈流畅,技巧性强,被世人誉为”东方舞蹈女神”。1995年创办”北京市爱莲舞蹈学校”,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财力投入办学,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人才,用一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舞蹈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