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郡望”与“姓氏发源地”之异同
“姓氏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在隋唐中世纪时期有一个非常流行的叫法,称作“姓望”,无论是研究中国的姓氏文化,还是进行寻根问祖,每个姓氏都离不开郡望。所谓“郡望”其最初的含义,“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置、行政区划,其设置开始于先秦,盛誉于汉魏六朝,唐朝以后逐渐被废除,宋代以后就彻底不见郡的设置。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西汉继承秦制,又将全国分为103郡。“望”即“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显贵的为世人所仰望的姓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后来郡望又有了另一层含义,就是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因此当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消失,郡望却能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
姓氏郡望有二个功能:一是社会的功能,即通过郡望来标明出身,为人们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参考;另一个是宗族的功能,即为人们寻祖问根,联宗认亲提供参考。各姓的郡望,其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郡望的兴起阶段,一个姓氏大都只有很少几个郡望。隋唐时期的郡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许多新的郡望兴起的同时,一些魏晋六朝时期的旧郡望渐渐被人抛弃不用,因此宋代以后,绝大部分中国的姓氏都只剩下一个统一的郡望。郡望是贵贱显著之标志,因此也就成了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依据,同时还是名门世族论婚联姻的依据。一般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名门世族的婚姻更是非望族不娶,非望族不嫁。
“ 姓氏发源地”则指某姓最早在某地的形成。姓氏郡望和姓氏发源地是两个不同的姓氏文化概念,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有本质差异。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与某一姓氏有关联的某个地方,不同之处在于姓氏发源地是得姓之源之根,而姓氏郡望则是姓氏之流之枝。一般讲,姓氏的发源地具有唯一性,而姓氏郡望则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杨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望出弘农(今河南灵宝)、天水(今甘肃天水),河内(今黄河以北为)等多个。近年来,全国各地盛修族谱,试想,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姓氏发源地和同一的人文鼻祖,势必会出现姓发多端、祖不一人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族人团结,更是对先祖的不敬。
本人在收集姓氏名片过程中,发现有许多人对“姓氏郡望”与“姓发源地”概念混淆不清,实际上,姓氏发源地与姓氏郡望的关系是根与枝的关系,根壮枝方茂,枝茂根更壮。从这个意义上讲,弄清楚姓氏郡望与姓氏发源地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崇先敬祖,加强宗族团结,更好地开展姓氏文化宣传与研究,而且有利于维护姓氏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合理性和纯洁性。 (晓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