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 认祖归宗——姓氏源流探究之福建篇
福建,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闽越国,福建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据史料记载,晋代中原各姓陆续南下入闽,主要聚居地从闽北向闽江下游以及晋江流域发展,在长期的迁徙与定居中逐渐发展为聚族而居(笔者在福建永定振成楼林姓土楼前留影),成为富甲一方的海商家族。当时贵族有姓,百姓无姓,这种现象是福建姓氏的重要特点。
一、中原姓氏南迁入闽。从古籍上看,福建姓氏起源最早的是关于彭祖的传说(清代董天工《武夷山志》),说明至少在周朝,由于北方民族南下福建姓氏由此而生。春秋战国时期,在浙江地区的越族逐渐强盛,建立越国,越人进入福建境内,欧冶子为有史可证的最早姓氏,后越国被楚国灭亡,部分越人在越王族率领下来到福建,同闽族融合而成闽越族,首领驺无诸建立闽越国,有驺姓、刘姓和吴姓等,中原姓氏逐步在福建产生发展。后汉武帝灭闽越国,徙民于江淮间,闽越人口顿减。
历史上记载大规模姓氏入闽的有:
晋永嘉年间(307~312年)中原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主要聚居在闽北建溪、富屯溪、闽江下游以及晋江沿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随着八姓入闽的还有非贵族的杨、钟、梁、翁、温、卓等姓;此外蓝、雷等姓的少数民族也在隋末唐初进入闽西南地区。
唐总章二年(669年),闽广交界地区发生“蛮獠啸乱”,高宗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率领府兵3600人,战将123人入闽,驻扎绥安县(今漳浦县)。陈政在福建进军不利,唐高宗命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军增援,随军的有陈政母亲魏氏及子陈元光,均为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随陈政、陈元光入闽将士共8000多人,其姓氏有:陈、许、卢、戴、李、顾、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廖、汤、涂、吴、周、柳、陆、苏、欧阳、司马、杨、詹、曾、萧、胡、赵、蔡、叶、颜、柯、潘、钱、余、姚、韩、王、方、孙、何、在、唐、邹、邱、冯、江、石、郭、曹、高、卜、尤、尹、韦、甘、宁、弘、名、阴、麦、邵、金、种、耿、谢、上官、司空、令狐、薛、蒋等80多姓。
唐朝末年,北方战乱,光州固始县王审知兄弟3人随王绪起兵,后进入福建。史载固始县有18姓随王审知入闽(据新编《固始县志》),据考,当年随王审知入闽的有约5000人,姓氏有王、陈、李、张、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商、詹、林、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骆、蒋、黄、包、袁、赖、邹等35姓。后王审知占据福建,大封诸将,这些姓氏在福建都得到较大发展。当今许多族谱都以随陈政、陈元光和王审知兄弟入闽的人作为入闽始祖,可见河南固始县是福建姓氏的重要渊源之一。
宋代全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许多中原人士纷纷入闽,其中赵、简、游、范、杜、纪、程、姜、田、白、涂、袁、童、饶、华、凌、俞、钱等姓就是宋代进入福建的。元、明、清三代,福建增加部分少数民族姓氏,如畲族的盘、钟,回族丁、金、马、夏、郭、蒲、田、时、贤、蓝、常,蒙古族的萨、出,满族的粘、溥等。民国时期,很多满族人改为汉姓,满族姓氏因而减少,随着近现代人口的大量流动,福建的姓氏也大量增加。
二、 福建姓氏分布特点。华夏姓氏一般以父传子的方式代代相传,女子在一生中仅保留父系的姓,不传递给下一代,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这种姓氏传递发展为聚族而居,同姓大家族对外姓无形中进行排斥,在姓氏分布上产生相对集中的现象十分普遍,即一个乡村由一个或几个大姓聚居(图片为福建南靖张姓家族土楼群),其人口占该乡村人口绝大多数,这种现象是福建姓氏分布的重要特点。中国的姓氏在全国各地分布是不均衡的,这是长期以来聚居与迁移的结果。
据考,福建姓氏在宋代10大姓为陈(13.14%)、林(9.41%)、黄(6.62%)、刘(4.69%)、李(4.49%)、郑(4.02%)、方(3.53%)、王(3.47%)、吴(2.97%)、张(2.74%)。宋代福建人口从191万人发展到625万人,这些大姓基本上奠定福建姓氏的格局。
据2000年11月第5次人口普查统计,福建省人口3471万,10大姓氏为:林姓513万,占14.78%;陈姓486万,占14%;张姓229万,6.60%;王姓175万,占5.04%;吴姓173万,占4.98%;黄姓 135万,占3.89%;刘姓124万,占3.57%;李姓114万,占3.28%;郑姓99万,2.85%;何姓63万,占1.82%。与宋代相比,大姓中只有何姓取代方姓,林姓与张姓的比例有较大提高,究其原因,林姓与张姓分布在闽东南沿海一带居多,人口发展较快。
福建姓氏分布的特点同人口分布是密不可分的,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也是大姓聚居之地。以福州为例,8大姓为林、陈、黄、郑、王、张、李、吴,这些大姓在乡村大多数地区是聚族而居。即使是小姓,也显示聚族而居的现象。以泉州市鲤城区为例,浮桥镇主要姓氏有吴、郑、林,其中吴姓为最大姓,在黄石、岐山、坂头、田中、金浦、延陵等村落聚族而居,占人口大多数。城东乡主要姓氏有魏、蔡、林、刘、郭;东海乡主要姓氏有黄、庄、林、陈、张、李、吴;江南乡主要姓氏有杨、傅、吴、蒋、陈;北峰乡主要姓氏有陈、吴、叶、王;河市乡主要姓氏有刘、王、陈、倪、杨;马甲乡主要姓氏有杜、吴、林、谢;罗溪乡主要姓氏有黄、赖、陈;虹山乡主要姓氏为彭。福建姓氏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为迁出人口寻根谒祖提供便利,历史上祭祖、修族谱等传统,也使姓氏的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福建姓氏虽多,但大姓特征明显。福建十大姓人口2111万,占现有福建人口总数3471万的60.82%。
西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江左衣冠士族入闽者八姓:陈、林、郑、黄、詹、邱、何、胡是也。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其历史背景就是永嘉之乱,又称“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而造成与南方汉族政权东晋对峙的时期,整个中原地区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长达130多年的分裂割据、互相混战的动荡时期,也是中原汉人的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原先在中原地区的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纷纷逃亡到南方,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重心。在福建遗风保留比较好的地方,仍可以从一些家族的族谱、门楣堂号上看到福建几次大的移民所保存的痕迹,分别是:
1、东晋永嘉乱衣冠南渡,华族大难八姓入闽;
2、唐高宗期间陈政(陈元光之父)领率固始府兵三千六百人58姓开漳;
3、唐末王审知开闽国亦领固始百姓入闽;
4、唐末安史之乱中原难民入门,居石壁龙岩,成今客家汉民主要部分。
三、福建姓氏的特点。
1、祖先来自中州河南。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中州河南向福建的几次大移民造成:(1)第一次较大规模移民发生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当时北方中州兵祸战乱连年不断,民不聊生,许多门阀士族纷纷携部曲南迁,被迫背井离乡南迁的中原流民多达90万左右,在江浙一带的平原沃土被先到的上层大士族和其他移民占据后,那些较后离开中州的中小士族和普通百姓只好退而求其次,来到当时还很空旷的福建。(2)第二次大移民发生在唐初。唐高宗总章二年“蛮獠啸聚”叛乱,中州颖川人陈政钦朝廷任命为岭南行军总管,儿子陈元光统领3600多名的将士人闽平叛,后因兵力不足陈政的母亲和兄弟又率领3000多名将士南下增攫,这些由陈家父子带到福建的中州将士中许多人携带家眷一起南下在福建安家落户。第三次大移民发生灾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的农民起义军人闽。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的王氏兄弟率5000军队辗转来到福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闽国,由于王审知在福建立国当家有权有势,他的许多河南老乡也纷纷南下投奔依附,从而形成中州向福建的又一次大移民。除这几次大规模移民之外,还有许多姓氏零星、分散姓氏也由中州南迁入闽,这在福建各地的族谱中均有记载。
2、与台湾姓氏关系密切。由于历史原因闽台两地的姓氏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台湾的姓氏是福建姓氏的延伸与发展,甚至可以说是福建姓氏的复制。在台湾的姓氏中人口最多的是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这十大姓.而福建的十大姓是陈、林、黄、张、吴、李、王、郑、刘、杨,二者比较可以看到:两地的十大姓中竟有9个相同,只有郑姓在台湾没有进入前十名之列,而是换成蔡姓,而这种情况又对应了闽南地区的一句民谚“陈林李许蔡,天下占一半”,在泉州的十大姓中,蔡姓的排序和台湾一样名列第八位,现今大部分台湾同胞是闽南移民的后裔,因此蔡姓到台湾后进人十大姓之列也就不足为奇。
3、民间说法“陈林半福建”。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福建有将近一千个姓氏,十大姓氏人口占福建常住人口的一半多(54.03%),陈姓和林姓占福建人口的21.68%,印证了“陈林半福建”的民间说法。福建常住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是陈、林、黄、张、吴、李、王、郑、刘、杨,它们占福建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11.51%、10.17%、5.64%、5.39%、4.31%、4.23%、4.02%、3.25%、2.98%和2.55%。1990年全国姓氏抽样调查结果,全国的十大姓氏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陈姓和林姓在全国姓氏中分别排在第五和第十五位。两者不同的原因在于,李姓是北方地区特大姓氏,而陈姓是南方的特大姓氏。总人口排在福建前二十位的姓氏中,有19个超过福建人口总数1%,除前10个姓外,排在第十一至二十位的依次为叶、蔡、谢、曾、许、周、苏、朱、郭、何。以上20个姓的常住人口,共占今天福建常住人口的66.99%。至2005年末全省3535万常住人口中,前二十个姓的人口有2368万人。排在21-50位的姓氏依次是徐、江、邱、罗、洪、庄、魏、沈、胡、余、肖、翁、廖、方、卢、高、钟、赖、邓、潘、范、柯、赵、游、戴、兰、雷、孙、施、蒋。
相关链接:永嘉之乱,或称永嘉之祸。指发生在中国西晋时代永嘉年间由居于中原的外族人发动的一系列内乱事件,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人政权治所被外族攻破后统治集团几乎全灭的悲剧。
后记:自古以来由于在区域位置上远离中原政治中心,在地理环境上高山阻隔难以通行,所以历史上福建几乎不受中央政治动乱和战火的波及,社会相对平安和稳定,不像北方那样因为战乱或灾荒大量难民逃亡,以至千里无人烟,福建的许多姓氏迁居后从开基祖传到二三十代甚至三四十代守着同一块土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不挪地方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因此形成了众多的大姓巨族,尤其是农村宗族势力强大,血缘、地缘观念十分浓厚。福建人是一个善于造船和航海,勇于向海外开拓发展的群体,宗亲出国后大多聚居在同一个地方,从事同一种职业,这种像在祖籍地一样的聚族而居使他们在侨居地形成一种大姓的局面,因此福建享有”全国第二大侨乡”的美誉。 (晓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