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片佐证“惊天历史”
[藏品简介] 2007年元月5日笔者在网上淘到一枚珍贵名片。据卖家讲,名片是从河南乡下收购的一批旧杂志和四张民国旧年画中发现的。名片正面写有“陕西省政府委员赵守钰”字样,背面为“友琴”二字(见图片)。经上网查阅资料方知:赵守钰(1881年5月15日-1960年10月26日),山西太古人,曾担任山西宣抚使,财政部总视察,陕西建设厅长等职,有陆军中将军衔。1926年10月,任西安警备司令、第八军军长。1928年3月,兼任河南省政府委员、郑州市市长、警备司令。从1944年起先后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监察委员”。1960年10月病逝于台湾。“友琴”二字为其字号,由此确定属民国时期名片无疑。
[相关链接] 黄河花园口堵复工程。1938年6月9日震惊中外的黄河花园口掘堤,在长达8年零9个月的时间里,口门由初时10米宽扩大到1460米,过水部分水面宽1030米,浅滩部分宽430米,最大水深9米、水位89.06米,流速1.21米/秒,过水流量746立方米/秒。1946年2月,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组建花园口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由黄河委员会委员长赵守钰兼任局长。3月1日国共两党商议合作联手黄河花园口的堵口工作,3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赵守钰到新乡会晤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此后各方代表先后会商了十数次。4月7日达成《开封协定》规定:“堵口复堤同时进行,但花园口合龙日期要由下游河道、堤防淤垫破坏情况及其估修堤工程大小而定”。4月11日赵守钰等人,在中共代表赵明甫、程润等陪同下,由济南抵达利津县城进行勘察,利津县人民政府向勘察团提出复河修堤意见。15日返途中达成《荷泽协议》:“复堤修河,裁弯取直,整理险工等工程完竣后,再行合龙放水”。5月25日解放区渤海行署为迎接黄河归故,调集当地10万余人,投入黄河大堤修复工程。
堵口工程于3月1日开始至47年1月15日先后二次平堵失败。在总结平堵失败的基础上,决定采用立堵方式第三次堵复,由1月15日至3月15日,立堵成功,正坝合拢。4月20日背河渗漏停止完全闭气,继而修成堤顶高程为97米,顶宽20米,两面侧坡1:3的大堤,5月底花园口堵口工程全部结束。 花园口堵口工程累计用工程款397.88亿元,全部工程历时15个月,用工总数317万个工作日,完成堤坝土方88万立方米,购片石20万立方米,柳桔料1.42558亿斤,黄料(谷草)1300万斤,木桩21.2万根,麻料223.5万斤,草绳167万斤,铅丝28.8万斤,铁锚675个,堵口使用各种器材约1.4万吨,其中重型工作机具60余种126台(部),交通工具40余种,70多台(部),油类20余种21.8万吨,水陆两用艇2艘,大木桩1135根,钢丝绳2350卷,还有建筑及爆破器材、土石方工具,照明设备和各种配件360余种,在当时堪称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创举。此后黄河两岸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了冀鲁豫及渤海两解放区,为支援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收藏感言:在我的名片收藏夹中,民国时期的名片的确难得,存世量已不多见,更为惊奇地是这枚名片的背后还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事件。现今保存这枚名片,犹如珍藏了这段史料,令人永世难忘! (晓铁/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