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究竟有多少版本?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记载姓氏的文献典籍数不胜数。笔者经过几年不间断努力,现已收集《百家姓》古籍善本达30余种,相关书籍计150册;收藏各种不同姓氏名片达1000多张。凡所收姓氏名片均标注读音、姓源由来、姓氏名人、姓氏郡望,按照姓氏拼音方式排序编号,便于查阅查时一目了然。
北宋初年《百家姓》为史学公认之通行版,列“赵、钱,孙,李”等单姓408个。“万俟、司马,上官、欧阳”等复姓30个,最后以“百家姓终”结尾,共收姓氏438个。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该书是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人所编,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其成书和普及早于《三字经》,据考证《百家姓》前几个姓氏排列有讲究: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也既是《百家姓》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以“赵、钱、孙、李”开头是尊宋朝国姓为首,把吴越国姓放在其次。“孙”是最后归降宋朝的吴越君主钱 (忠懿)之正妃,“李”指南唐李姓君主。次句“周、吴、郑、王”乃吴越开国君主钱鏐(武肃)以下诸帝后妃之姓。
自北宋以后,《百家姓》究竟有多少个版本,迄今无从定论:(1)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氏族略》共收姓氏为1743个(也有统计为1745个)。(2)明代洪武年间,翰林院吴沈等三人编纂《明皇千家姓》共收姓氏1968个。(3)清代张澍所编《姓氏五书》共收姓氏5129个。(4)袁庭栋所著《古人称谓》介绍:“在《清稗类钞·姓氏类》中有《僻姓》一条,收集古代生僻之姓1848个,其中二字姓505个,三字姓73个,四字姓39个,五字姓11个,六字姓3个,七字姓1个。(5)元代泰定年间刻于《事林广记》中的《百家姓古文》收姓427个。(6)明代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一书中谈到,他所见到的《村学训蒙夜记》本《百家姓》是四言句,收单姓408、复姓30。凡此种种,皆由于当时人们对个别姓是单姓还是复姓看法不一,因而出现传世版本的多样性。(7)《百家姓》除在汉民族里流行,还在兄弟民族之间传播,有《蒙古字母百家姓》、《女真字母百家姓》为证。
历史上《百家姓》出现过多种修订版本,如:明朝末年修订的“黄周姓”,清朝康熙年间修订的“御指百家姓”,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由丁延修订的“百家姓三编”。这些修改后的百家姓尽管在表现格式上花了很多功夫,每本都各具特色,但都无法取代原稿,只不过姓氏的顺序有些变化,体现了原稿对后世创作的深远影响。清朝后期出现的版本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还有图像;每页下半部由四字或姓氏组成短句,读起来像古时的四句诗词,其中《增广百家姓》一书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1981年 严扬帆根据“户籍、档案、邮电、银行、统计”等方面材料编成的《新编千家姓》,由群众出版社出版,书中前言介绍:“据统计,文献可查的汉字姓氏有近6000个,其中相当一部分已失传。”
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阎福卿等三人编的《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姓9个,五字姓3个。其中常见姓2077个,不常见姓3653个。
1985年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徐任元、张占军、石玉新的《贵姓何来》一书中说:“据统计,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并说明:“这还不包括四字姓和元、清时移居中原的蒙古、满族人译改的姓,边疆少数民族的姓氏也未计算在内。”
1987年5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百家姓排出新座次,李王张稳居前三名》一文报道,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袁义达二人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抽样估算,汉族目前使用的姓氏大概在3000个左右,常见的不过300,其中最常见的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尤、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个姓占了汉族人口中的87%,而李、王、张分别占的比例为:7.9%、7.4%、7.1%。他们正着手编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到的中国古今姓氏已超过8000个。
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载,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姓氏数量的最新统计。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字姓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调查发现,尤其是那些还保持着汉唐古音的交通闭塞地区,以及由于文字障碍的数民族地区,肯定还有很多姓氏埋没在民间。
从中国姓氏文化研究角度看,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情况十分复杂。《百家姓》早先收集了411个姓氏,后经增补到500余个。但据有关报道,研究姓氏的专家从古今文献上能够收集到包括生僻姓氏在内的数千个姓氏。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为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 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明代黄周星的《百家姓新笺》批评原本《百家姓》“杂乱无文,于义奚取!”,于是新编《百家姓新笺》(也叫《重编百家姓》),力图用姓氏编排,表达出某种意义,努力没有成功。清代王相的《百家姓考略》才一一注有郡望。
朱奉天运 富有万方
圣神文武 道合陶唐
学弘周孔 统绍禹汤
荡平胡狄 混一封疆
爰革夷习 树立典章
尊崇仁义 劝勉农桑
中间部分大都按照事物归类,有介绍各种知识的作用。末尾又是大段歌功颂德的话。
又如康熙《御制百家姓》,改用“孔”字打头,继之以“盂”字,着重于宣扬儒家思想。它的开头是:
孔师阙党 孟席齐梁
高山詹仰 邹鲁荣昌
冉季宗政 游夏文章
盖郗颜闵 殳却苏张
这两种改编本都还文句通顺、自然,而且都曾用政府的力量加以推行,所以流行过一阵子,但是终不能同原本《百家姓》相抗衡。其中固然有原本历史悠久,已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在人们心理上形成定势的原因,然而原本编写上的优点为后者所不及,不能说不是更重要的原因。请把原本《百家姓》的开头,同这两个改编本的开头加以比较,就能见其端倪了。
《百家姓》的编写,促进了古代各类“杂字”书的繁荣。所谓“杂字”,是“三、百、千”之外的另一类的识字读物,一般按照事物分类编排,注重日常应用,也有针对特定地区的特定对象来编的。它比“三、百、千”更为通俗,不登大雅之堂,而在下层社会中流传。在日常应用的意义上说,《百家姓》也是“杂字”。《百家姓》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其他种类“杂字”书的编写。
今天,再拿《百家姓》来做识字课本已无必要,但是用做儿童和成年人的辅助读物还是有价值的。至少可以从中知道汉字姓氏的一般情况,知道除单姓外还有不少复姓。还可以多认得些字,不至于发生误读别人姓氏闹出笑话的事来。如把“仉”(zhang)读成“ji”,把“仇”(qiu)读成“chou”,那将是很难堪的。(晓铁/编辑)
您好!
我是《传承》杂志社的小编,欢迎您赐稿!
详情敬请光临我的空间。
http://blog.sina.com.cn/u/160866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