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收藏
历史上,最早的收藏是为了保存遗存物品。一九三六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17000多块甲骨片,成为公认的记录商汤王室的历史档案,也是最早的公藏物证。随着历史的发展,收藏从宫廷进入到寻常百姓家,汉唐时期公私收藏不断发展,清代乾隆年间把历朝历代的大部份藏品纳入内府保存,只可惜1840年八国联军一把大火使圆明园及无数的中国文物散失殆尽,历史也同时将八国强盗钉在耻辱柱上。清朝末年后一批爱国的收藏家,出于爱国热忱,不惜举债卖房产,购买了许多流散民间的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成为流芳百世的佳话,其中最著代表性的有:张伯驹先生捐献的晋唐人手迹;米家晋先生兄弟四人捐献的书画碑帖;潘达于先生捐献的西周大孟鼎;刘肃曾先生捐献的西周虢季子白盘,这些文物堪称价值连城的精品。
上世纪50年代,民间收藏受社会经济的影响而陷入低潮,特别是1966年开始的“文革”十年浩劫,个人收藏被列入“四旧”,书法字画被视为“玩物丧志”,流散于民间千家万户的传世藏品在文革的烈焰中灰飞烟灭,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再次遭受到无法估量的损失。改革开放后,沉寂多年的民间收藏活动得以复生,并以勃勃的生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风貌。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将收藏者分为两类:一类叫鉴赏家,另一类叫好事者。鉴赏家笃好收藏,有丰富的收藏学识和艺术修养,所收都为精品,为收藏者中的佼佼者;好事者对收藏无甚研究,仅凭财力收购藏品以此炫耀。
笔者以为,社会发展到今天收藏已不仅仅只有两类,不论是欣赏研究藏品、还是藏奇显富炫耀、或者投资投机赚钱,皆无可厚非。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藏德,就是公平交易,即真、善、美。在收藏这道门里,应崇尚“去伪存真,真品共享”。藏家一方面可通过举办展览,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和研究藏品;另一方面通过出书或发表文章,充分挖掘藏品的文化艺术价值。
各位藏家,实现收藏的最高境界——藏品与藏德的完美统一,是我们毕生共同的追求。(晓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