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由“胡李不婚”话改姓

        我国民间至今流传着“胡李不婚”之说。原来,在唐朝末年,皇室衰微,军阀割据不休。权臣朱温手握重兵、独揽朝政,弑主篡位之心路人皆知。当时身处皇位之上的唐昭宗自然战战兢兢,成天担惊受怕,为避灭门之祸,保留家族一丝血脉,他偷偷将出生不久的太子李昌翼托付给了自己的亲信胡三公。事出紧急,胡三公连夜就将太子送回老家,并将其改姓为胡,作为亲子养育。昌翼自小便在胡三公的鞭策下勤奋读书,凭借其出众的才华,很快他便笑傲科举场,高中明经科进士。然而高中的喜悦却很快被自己离奇的身世所稀释,绝望伤心之下,他隐居于考川,后人称明经先生,其后裔也因此被称为“明经胡氏”,为避免兄妹之间的姻亲,铭记改姓源流,昌翼便从此立下“胡李不婚”的祖训。

       其实,“胡李不婚”之说不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悲情的故事,还提出了一个与姓氏密切相关的话题“改姓”。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任何姓氏均源于自己的祖宗,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变动。然而受诸多外力的影响,却使得改姓现象极其频繁,也正因为此华夏姓氏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魅力。赐姓、避讳、避难、少数民族汉化、入赘、收养、字体简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改姓几乎贯穿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始终。

       赐姓,乃是改姓现象的重要原因。人有三六五等,姓分高低贵贱,一个人的姓氏往往代表身份与地位。享有一个高贵的姓氏,对古人来讲无疑是一种荣耀。因此早在上古时期,统治者便利用赐姓之制,来笼络人心,维护和加强统治需要。虞舜统领四方时,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赐姓曰妣”。夏朝,刘累因养龙有方,被夏王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封建时期,皇帝赐姓现象愈加频繁。今天李姓人口如此之多,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李唐王朝的“疯狂”赐姓。一般而言,赐姓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赐国姓、赐他姓、赐恶姓。无论在哪一朝代,国姓必然是最为尊贵的姓氏。只有那些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抑或是对国家举足轻重的人物,才有可能被皇帝赐以国姓。大唐开国元勋徐世勣、杜伏成、安抱玉等因卓越战功被赐姓为国姓“李”;明末时期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也因“屡建奇勋”而被赐姓“朱”,后被称为“国姓爷”。当然,对于那些够不上赐国姓的功臣,统治者也可以赐以他姓以示恩宠。如汉武帝时期,曾赐来降的匈奴休屠王后裔为金。而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原本姓马,但因为在“靖难之役”中郑村坝一战立下大功,被明成祖赐姓为郑。与恩宠相反,统治者为了以示惩戒,往往会赐以“虺、蟒、蝮”意为毒蛇、虫这一类的恶姓。隋炀帝时期,权臣杨玄感起兵作乱,气急之下的隋炀帝便赐杨玄感族人为枭姓。而武则天为发泄私愤,曾将高宗的原配王皇后和宠妃萧良娣分别改姓为蟒和枭。垂拱年间,博州刺史李贞、豫州刺史李冲等起兵讨伐武则天,后被镇压,武则天便将这些李姓诸王及其后裔通通赐为虺(意为毒蛇)姓。

       除了赐姓之外,避讳也是改姓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避讳,就是避帝王、圣贤、长辈乃至长官的名讳(同音字也要避免)。为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将人名地名等改头换面的现象。汉武帝名刘彻,结果姓“彻”的人都要改成姓“通”;汉宣帝名刘询,当时姓“荀”的都要改称姓“孙”,于是在西汉时期,早已躺在棺材里的儒学大师荀子被冠以孙卿的名号。而清朝的时候,因避讳孔子(孔子名丘),当时的雍正皇帝下令将“丘”改为“邱”。在中国避祸改姓的例子也相当多。政治斗争的失败、战争年代的动荡岁月,为了保全自己及族人,不少人选择了改姓。北宋时候著名宰相吕蒙正因被奸臣陷害,为躲避追杀,将几个儿子改为高、卢、江等姓氏逃往台湾。五代时期,时居莆田的候补官员翁乾度为避战乱,遂隐居乡野,后将自己的六个儿子分姓洪、翁、江、方、龚、汪。

       除上述原因之外,少数民族汉化、入赘、收养、字体简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改姓进程。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几乎所有的鲜卑姓氏均被改为汉姓。如皇族的拓跋姓被改为元姓,独孤姓被改为刘姓。而“赘、收养改姓”在历史上也为数不少。唐玄宗时期最为得宠的宦官高力士,原本姓冯,后来被姓高的宦官收养之后,改姓为高。新中国成立之后,字体简化的浪潮,使得诸如萧、傅、阎这样的姓氏被简写为肖、付、闫。今天封建制度烟消云散,依托于封建等级制度的赐姓、避讳现象彻底终结,而出于民族多样性的需要,少数民族的姓氏汉化现象也越来越少,故改姓逐步走向沉寂乃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后记:改姓,尽管原因复杂纷繁,却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华夏姓氏的繁荣。正是在改姓的客观作用下,才衍生出一个个有声有色的姓氏故事,探究其背后的传奇,感觉韵味无穷,别有洞天。       (晓铁/文)

您可以发表评论或留言

您的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