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口普查 发现生僻姓氏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而姓名再次排在调查内容首位。四川眉山在本次人口普查中发现590人姓氏怪,不少鲜为人知的姓氏浮出水面。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中华万姓同根。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且由父亲传递。所谓“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姓被赋予“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成为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而每一个姓氏,都会流传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有些我们知道,有些则湮没在少数人的记忆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按照姓氏进化的普遍规律,大姓人数将越来越多,小姓人数将越来越少,甚至消亡。
我姓补,叫补天。19岁男孩补天在崇州市一个培训基地实习,为这里的朋友带来不少生活“佐料”。“呵呵,你叫补天啊,你跟女娲什么关系?”“哎,你是不是有个弟弟叫补地?”“补天,你看又下雨了,快出来把天补一下”。有同学甚至干脆张口闭口称呼他为“女娲”。面对这些没有恶意的玩笑,温和的补天一笑而过:“这种玩笑从小到大见多了,都是关系好的朋友跟我闹着玩”。
52岁婆婆叫“蹦的”。蹦的今年52岁,从甘孜来仁寿31年,住始建镇通江村。蹦的婆婆头发花白,精神矍铄,当年从甘孜过来,很多人劝其改名,婆婆说,“名字叫起来虽然麻烦,但是爹妈取的,不能随便改”。“我是个文盲,自己写不来名字。现在出门办事都要把身份证带着,不然口水说干了人家也听不懂”。
笔者从网上搜索获知,“补”用作姓氏读音为第四声,姓氏渊源有三:(1)出自炎帝时期的补国,属于以国名为姓。(2)春秋时期,郑国境内有地名补,分封给一位功臣作为食邑,其后代遂以邑名为姓,成为补姓的另一支来源。(3)苗族等少数民族中有以“补”为姓氏者。“蹦”作为姓氏在陈永潮编纂的《稀、奇、古、怪姓氏汇考》一书中查无此姓。
编辑感言:据调查,“生僻姓氏”、“稀罕姓氏”大多数确有其姓,究其原因,有的姓氏在迁移时因工作人员手写字迹潦草登记错误;有的姓氏为繁体字登录时用简体字代替;有的姓氏系生僻字电脑打不出则用同音字或其他字代替;有的申请人在登记户口时错报姓名等。据了解,目前公安机关虽然已经建立了姓名冷僻字数据库,并对人口信息系统进行了升级,而对于使用生僻字、冷僻字的这些居民来说,仍有可能在办理社保、银行存款、升学、出入境时遭遇到计算机系统无法录入的麻烦。 (晓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