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心愿是收集2008种姓氏的名片,迎接奥运会———
小名片折射时代变迁
□本报记者张文龙 实习生刘池冰
“杨兄,来信收悉。今寄去几张稀有姓氏的名片,供你参考……”昨日,收到网友从山西发来的信件,49岁的杨晓铁笑得合不拢嘴。收藏名片一年多来,他已从各地收集到名片数万张,姓氏多达千余种。
因工作关系,杨晓铁经常出差,收到的名片可真不少。但真正搞名片收藏,则缘于去年3月的一次“突发奇想”。当时,他带着家人逛解放公园,看到一位老人用仅存的左手创作了上百幅剪纸,佩服不已。“我要能像他那样,有个拿得出手的东西,多好。”想来想去,他就决定收集名片。
首先,他把手中的几百张名片进行分类整理。可一整理,他才发现自己的名片门类太少,他便四处托朋友,见到好看的名片,总要讨回来。他又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注册了一个“书店”,在网上发出恳切的求购信息。结果,各地网友纷纷留言支持,有的还寄来了各式各样的名片。
随着对名片的研究,杨晓铁渐渐喜欢上了姓氏文化。最近,他把百家姓制作成了精美的扑克,上面印着百家姓最新排序的前100多个姓氏,以及姓氏资料和名人等。
“名片虽小,也不值钱,可收藏起来却趣味无穷。”杨晓铁说,中国最早的名片出现在秦代,当时叫“谒”,即将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用作见面时的介绍文书。到了汉代,有了纸张, “谒”就成了“刺”。直到清朝,才有真正的名片出现。近代名片也有讲究,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名片比较简单,多写头衔、电话,一目了然,有的仅有地址。后来,名片上多了邮编,电话发展到不止一个了,接着就有BP机号、传真机号,再后来增添了“伊妹儿”……
虽说收藏名片时间不长,可杨晓铁“野心”却很大:“我准备收集到2008张不同姓氏的名片,以此迎接北京奥运会。”(文载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