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连体《结婚证》收藏欣赏
[藏品简介] 藏品名称:连体结婚证。出品: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县夏格庄人民公社。年代:1964。尺寸:76 cm×26.5 cm。品相:八五品。
[相关链接] 婚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大事之一,而结婚证是这件大事不可或缺的一个凭证,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结婚证书各式各样。上世纪50年代的结婚证样子跟奖状差不多,上面大多不贴照片,周边有稻穗、玫瑰花、鸽子等图案,字体从右往左竖排,结婚人姓名、出生日期、结婚登记日期手写。60年代结婚证字体改成横排格式,有的印制毛主席语录,结婚还要向毛主席起誓;有的盖章显示“人民公社”字样。70年代结婚证周边图案换成了稻穗和向日葵,证书正上方还有毛主席头像。80年代结婚证换成本子样式,左面登记结婚人的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右面粘贴结婚人的合照及发证机关盖章,逐步还原了法律文书的朴素本色。90年代结婚证由民政部制定统一式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负责印制,首次实现了婚书从形式到内容的统一。2004年采用新式结婚证延用至今,结婚证封面为枣红色烫金,为便于计算机打印设计为横排版,证件封面及内芯文字根据需要进行了适当修改,内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监制印章,内芯为全国统一编号(证件印制号),并采用了更加严格的防伪措施,水印图案为“双喜”字样。
收藏感言:结婚证代表两个相爱的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承诺,它是一种爱的仪式,每个年代的结婚证都烙印着不同的爱情印记。从过去到现在,结婚证的样子在变,而亘古不变的是“我依然爱你”。50年代“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是单纯又热情的年轻人的爱情信条,想约会从看电影开始,拉个小手是件让人害羞的事。60年代的爱情单纯质朴,一张小纸条传递着恋人的信息,谈情说爱时女方低着头红着脸,两人走路还得保持一定的距离。70年代情书称呼都用“同志”,情侣装就是军装,两人一起看革命题材的电影,交谈伟大的革命理想。80年代恋爱时兴互送一本题诗的笔记本和书籍,里面夹着写着约会地点的小纸条,骑着自行车哼着《知青之歌》,最浪漫的是相约大树下、小河边。90年代恋人们开始用电话、传呼机代替情书表达感情,公园、舞厅、林荫小路成为约会圣地,没有昂贵的嫁妆、烟花和车队,红本结婚证就是相爱的承诺。现在看来当时的结婚证与现代结婚证相比,不仅绘图鲜艳漂亮,而且有着浓厚的时代特色,非常喜庆。随着时空变迁,斗转星移,当代人们的婚姻观有了很大的变化,在高物质的诱惑下二人世界闪婚和离婚的现象司空见惯,很多人并不知道爱是什么?也忘记了为什么而爱?在时间面前“一起慢慢变老”成为一种奢望,能够挽着彼此的手看沧海桑田,观云起云落成为一种奇迹。其实与自己相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互相铭记关心,赋予人生温度,这样的婚姻才更有意义。毕竟我们都会老去,但爱情不会,因为爱情永远“连体”,爱情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