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萧乾

        [藏品简介]    萧乾,1910年1月生于北京,为八旗蒙古人,原名萧秉乾、萧炳乾,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931年至1935年间和美国人埃德加·斯诺等人编译《中国简报》、《活的中国》等刊物和文学集,1935年进入《大公报》当记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记者为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中国战地记者之一 ,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95年出版《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事件。代表作《篱下集》,《梦之谷》,《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尤利西斯》等,其中译作《尤利西斯》荣获第二届外国文学图书三等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1999年2月11日逝世,享年89岁。

        [相关链接]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的主要原因。

        收藏感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萧乾和巴金、冰心是中国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三位人物,堪称“金三角”,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都以高产和思想活跃而著称,不仅在思想界是领军人物,在文学界都以拥有自己一生中的第二个创作高峰而大放异彩。这个时期由于有他们三位的存在,成了散文、议论文和杂文打头阵和占头排的时期,颇像鲁迅先生以杂文称雄的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这样的时期也随着他们三位相继辞世而结束,为中国这个历史上的散文大国续写了华丽的篇章。萧乾在现当代文学界的影响力还在于几个首创:一是中国书评的倡议者和最早的实践者;二是中国文学评奖的发起人和最早的实践者;三是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最早的研究者和介绍人;四是定期文学征稿沙龙的创始人;五是中国英文版文学副刊的创始人,为中国文学界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遗产。   (晓铁/藏品)

您可以发表评论或留言

您的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