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追根溯源 认祖归宗—姓氏源流探究之重庆篇

        重庆,简称巴和渝,别称巴渝、山城、渝都、桥都,雾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辖市、国家中心超大城市、世界温泉之都、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中心。 地界渝东、渝东南临湖北和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渝北连四川,渝东北与陕西和湖北相连,是中西部水、陆、空型综合交通枢纽。重庆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简称“渝”,距今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在今重庆巫山县出现中国最早的人类巫山人。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渝州改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宋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1997年3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将原四川省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合并成立重庆直辖市议案。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

        一、重庆人口及十大姓氏

        重庆是中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辖4个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黔江区)、14个民族乡。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重庆市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937109人,渝东南民族地区一区四县是重庆市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主要是土家族和苗族,少数民族人口1769259人。重庆人口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93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39.8万人,苗族约48万人,主要分布在黔江开发区的五个民族自治县和涪陵地区。重庆市少数民族人口占重庆市人口的5.8%,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2018年重庆市统计局发布重庆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公报结果显示重庆市常住人口3016.55万人,根据重庆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发布的数据,重庆市居民姓氏共2050个,排在前十位的姓氏分别是:

        1、李姓,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期地域扩大到四川、山西、河北、陕西、湖北等地。

        2、张姓,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王朝。张挥为该姓始祖,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等。

        3、陈姓,陈氏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阳),望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盛于颍川(今河南长葛),南开闽漳,遍及全球。

        4、刘姓,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

        5、王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等,东周时期的姬晋被奉为王氏始祖,后世又称为太子晋、王子乔。

        6、杨姓,杨姓为全国6大姓之一,约占全国人口的3.1%,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

        7、周姓,周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于姬姓。

        8、黄姓,古代历史上,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黄姓得姓始祖。

        9、吴姓,源流相对较多,涉及炎帝、黄帝等,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

        10、罗姓,主要分布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1%。

        从排在前十的姓氏不难看出,这些姓氏大都是从中原迁移而来。

        二、土著族十二姓

         最早关于古代巴人的史料来源于《世本》,巴人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复杂的概念,关于巴人的来源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商周时期巴人一直活跃于重庆等地区,并同时建立了巴国,国都江州(今重庆江北区),范围为重庆西南部和四川东一些地区与古蜀国相邻,后被秦国所灭并为巴郡,巴人从此进入了华夏文明。 据历史文献记载,重庆土家族以古代巴人为主体,不断融合地方土著部落及外部迁移入境的僚、蛮、疍、夷等民族,以及宋元后以各种原因不断迁入的汉民,姓氏来源具有“大姓为主、杂以他姓”的特点,反映了当地的人文历史。

        重庆人的祖先巴人(土著族人)分为两个分支,一支为龙蛇巴人有七姓:罗、朴、咎、鄂、庹、夕、龚;另一支为白虎巴人有五姓:巴、向、覃、樊、郑,这12个姓其中大部分成为今天的土家族,除此以外巴人还派生有:田、冉、文、李、杨、赵、屈、徐、谢、资、蹇、药、廖等若干姓氏,均系巴人的后裔。

        賨(cóng)人是远古巴蜀一带少数民族对赋税的称呼(即所在民族的别称),春秋战国前賨人主要生活在现今四川达州辖渠县一带,勇猛彪悍且善歌舞具有典型的蛮族特征,是东方巴人的一支。相传在秦与楚的战争中巴人中的彭人因助武王伐纣,使用木板作为楯牌,所以被称为“板盾蛮”受到周王朝的优待,后来巴人的优惠被取消。到了秦时因射虎有功秦王朝又恢复了原来周王朝那样的优惠,所以又被叫作白虎复夷,由于助汉王还定三秦获得世代减赋的优待,以交物质(布)抵赋(巴人把赋叫作賨),所以又被叫做賨人(板盾蛮、复夷、賨人是不同时期对巴人的称呼)。

        1、鄂姓,出自汉、唐时期古巴国巴郡蛮,为壮族鄂氏的先民,属于汉化改姓。

        2、罗姓,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

        3、朴姓,建安二十年,秦惠文王灭巴子国,巴夷王朴胡的后代遂以“朴”为姓。

        4、昝zan ,东方的斯巴达人,源于蜀族,春秋时期蜀中有昝部落,子孙以部落名称为姓。昝姓在蜀中的姓氏起源相对单一,是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的古蜀姓氏。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晋、楚、越文化进入蜀中,昝部落逐渐融合于它姓,只有迁离蜀中的昝部落族人以部落名为姓氏,称昝氏,世代相传至今,但人口非常稀少。

        5、度姓,西周时期司市度人,掌管度量衡中长度标准的官吏,后代以官职称谓为姓。

        6、夕姓,古有夕国,居者以国名为姓。

        7、龚姓,上古时期炎帝的后裔、黄帝大臣共工专门管理水土,因治水有功,被封为”水神”,以单字”共”作为姓氏,后子句龙继承父职,共姓为了避仇在”共”字上加一个”龙”字,成为龚姓。

        重庆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一是明清大移民,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湖广填四川”,现在很多重庆人都是那个时期移民的后裔。二是在抗战时期大量人口内迁,沦陷区1000余万人迁往西南,西北地区,其中有700万人内迁渝川地区,迁至重庆地区的达100万人。1944年重庆市区人口突破百万,1945年抗战胜利时重庆人口已达125万余人,抗战胜利后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大量工矿企业、机关学校迁离,虽然重庆人口规模逐步萎缩,但重庆作为西南经济中心的基础已经奠定,人口仍保持在百万以上为全国第七大城市。古代重庆少数民族的姓氏比较特殊,他们在与汉族大融合后多以汉字单字为姓,如拓跋氏改为元姓、叱卢氏改为祝姓、关尔佳氏改为关姓等,其中有许多罕见姓氏,比如醋、输、活、报、什、夔等。在巴人区域还流传有“樊”姓与范、繁姓想通;“曋”姓与谭、覃、潭等姓相近;“相”演变为向姓,据此可以确定范、谭、覃、向等姓均为土家姓氏。

        三、土家族身份及姓氏主要特征

        20世纪80年代,国家民委以文件〔 [1982]民政字第240号〕大规模恢复民族成份,指出土家族身份认定原则:(1)申请恢复土家族成分者须有一定的土家族语言、民族特点(如过赶年、崇拜祖先、祭祀土王、信奉土老司、跳摆手舞等);具有民族意识,本人要求恢复土家族成分应当予以恢复。(2)土家族同其他民族通婚所生子女的民族成分,按照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1981)民政字601号〕办理,但追溯血缘关系不能过久,最远以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为限。根据国家民委、四川省民委的文件精神,各地党委和政府也确定了恢复民族成份的规定:第一保留有少量土家族语言词汇和称谓的,并且不同程度地保留民族特点,如过赶年、祭祀祖先、信奉土老师、跳摆手舞等;第二改土归流前居住在酉阳土司辖区的土家族,并保留有土家族某些习俗,具有一定的本民族意识;第三祖祖辈辈自称“土家”或被当地人成为“蛮子”的;第四从外地迁居本县或本县原土司辖区,其同族、同宗已被认定为土家族,并有某些联系或一定依据;第五土家族与汉族通婚的,其18岁以上的成年子女,可以选择父母一方的民族成份,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协商确定随父或随母的民族成份,若父母死亡,可选择祖父母、外祖父母任何一方的民族成份,不再往上追溯血缘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重庆土家族地区以地域较为广阔、物产较为丰富、区位十分重要等原因而成为土家族生长繁衍之地,也为其他民族提供生存避难之所,也是王权国家迁徙人口、派驻军队之处。由于在共同地域因共同的经济生活使用共同的语言,由此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及心理,这些自外迁入的各族人民逐渐融入土家族,其姓氏自然也成为土家族姓氏的构成部分。姓氏主要特征:
        1、其他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与土家族不断融合,所在姓氏转化为土家族姓氏,如:白、彭、田、何、庹、杨、陈、王、张、李等。
        2、军事征调派驻的大量汉族军人因“世守其地”转化为土家族姓氏,如:陶、田、万、黄、徐、周、蒲、张、罗、李、孙、宋、谢等。
        3、因政治目的移民的汉族转化为土家族姓氏,如:秦、谭、向、佘、邓、蹇、杨、郭、廖、牟、田等姓。
        4、不同时期进入土家族地区的汉族官商留居当地转化为土家族姓氏,如:谢、王、赵、萧、李、廖、聂、蔡、简、汪等上百个姓氏。

        四、重庆的姓氏地名

         重庆是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城内街道地名繁多。在历史进程中一些地名被废弃,新地名出现,替代了旧地名,明清时期重庆以姓氏为地名的特别多,以姓氏命名一个地方,一般来说只有兴旺的家族才能获得这样的荣耀。对重庆来说以姓氏为地名也从某一方面反映了重庆的历史,明代以前重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但城邑作为军事要塞而闻名;南宋时在重庆构建层层防御体系抵抗元蒙入侵;至明代以后长江上下游经济交流增多,重庆才逐渐发展起来,城内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的住宅往往占地数亩形成街道,于是便以其姓而名之,因为其家族庞大影响深远,地名得以传播,如:

       蹇家桥,以明代吏部尚书蹇义命名,蹇家桥街在今五四路,临江路与来龙巷之间一段,抗战时期在日军大轰炸中蹇家桥与以它相连的鸡街被炸毁,后重建将蹇家桥街与鸡街合并为五四路,以志不忘日军暴行。

        曹家巷,据说与明代巴县世家曹姓有关,曹家从明代曹泰中举,后人多举人、进士。

        韩府街,以清代康熙年间重庆镇总兵韩成的府邸得名,韩成是山东胶州人,在重庆任总兵共十七年,其子女后来都留在重庆。

        肖家凉亭,一说因亭子邻近肖家,一说是肖家出资修建。为方便行人在半坡上设小亭子,供人上坡歇脚,取名肖家凉亭。

        唐家沱,唐家沱地处重庆东大门,是一个姓唐的人家在此落户开荒种地而得名。

        肖家湾,原本是一户韩姓农民在此垦耕,后为了躲避兵祸举家外逃不归,此地就变为荒地。清朝初期湖北的肖氏兄弟举家迁来,开荒种田、繁衍子孙将此地改名为肖家湾。

        袁家岗,湖广填四川时期,从江西迁来的袁姓家族在此定居,因该地处于浅丘岭岗而得名。

        除此之外,由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四川人口锐减,湖广一带贫困农民或自愿或被迫迁移重庆,因之前的地名和古迹遗址大多失传,所以来往的人便以占据该地方的人的姓命名,故重庆主城姓氏地名大多出现在“湖广填四川”的特殊时期,比如:著名的杨家坪、冉家坝、童家桥、詹家溪、覃家岗、陈家桥、曾家镇、谢家湾、陶家镇、蔡家岗、童家溪、李家沱等……

        后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重庆土家族地区因区位较为重要、物产较为丰富和交通十分闭塞而成为王权国家中央政府十分重视的地域,不断派驻的官员、军人、移民源自不同地域的不同姓氏在与土家族及先民(巴人)等的交往中逐渐分化、融合认同土家族民族身份转化为土家族姓氏,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土家族姓氏结构。从重庆老城以姓氏命名的街巷来看,有人说地名土,有人说地名俗,但这些地名只有老重庆人能够感受到它透着的浓浓亲切,隐藏着的历史沧桑,还有当下繁华都市难寻的情趣。   (晓铁/文)

您可以发表评论或留言

您的评论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