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片(政治类)收藏欣赏:孙宅巍
[藏品简介] 孙宅巍,1940年10月出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现任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顾问,独立完成或主编12部著作,发表主要学术论文百余篇。学术上最大的贡献是主持“八五”国家社科项目《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称其为“国内外公认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权威”。
[相关链接] 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收藏感言:一直以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30万人数问题”是中日两国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不可回避的分歧点和争论点,孙宅巍将毕生精力放在了“人数”这一关键问题上,最先运用尸体掩埋和处理的统计来认定30万同胞惨遭屠杀的事实,独创地提出“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这一对南京大屠杀的宏观认识,建立了对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最新架构和体系,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晓铁/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