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自排努仁仕哏盆藩

自        序号1086    自:zi    姓氏来源:古代少数民族部落以训象为职业,因自的本义为象鼻,子孙以职业名为姓。姓氏名人:自当。元代蒙古人,从仕郎累转至通奉大夫,历经四朝,官至监察御史,秉公办事,终始一身,有古傲然之气,然而受权贵排斥过早去世,百姓皆感惋惜。姓氏郡望:待考。

 
排        序号1087    排:pai    姓氏来源:待考。姓氏名人:待考。姓氏郡望:待考。

 

 

 

努        序号1088    努:nu    姓氏来源:满族统一东北地区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也随着发生变化,较大的氏族分支成为若干较小氏族,满语“纽罗”汉译“箭”之意,冠以汉字称努姓。姓氏名人:待考。姓氏郡望:待考。

 

 

9        序号1089    仁:ren    姓氏来源:(1)上古时期,周太王后裔虔仁姓,子孙后简为单姓仁。(2)清朝满洲八旗族仁佳氏后改为仁姓。姓氏名人:仁多保忠。宋代西夏党项人,官至右厢监军,天佑民安五年参与杀梁乙逋,领兵与北宋作战建功,后因谋反免职。姓氏郡望:彭城郡,今江苏徐州。

 

浏览全文 »

百家姓普洱茶饼收藏欣赏

IMG_5817--          [藏品简介]    2014年7月22日,收到云南曲靖市陆良县保满良邮寄的“百家姓普洱茶饼”喜出望外,2块茶饼正面分别压制“王、李”姓,基座背面为“福”字,直径35cm,带基座高49cm,找寻了好多年的“百家姓普洱茶饼”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了却了心愿。

         [相关链接]    普洱茶饼是指将普洱茶叶制成饼状,古代多为饼状压制的方式储藏,一饼357克,七饼为一挑,这样便于计算以及骡马驮运。制作步骤:1、采茶;2、将采茶分解老叶子去掉;3、杀青水汽排除;4、揉茶把苦水和茶梗去掉;5、将茶晒干;6、将茶蒸软;7、用石磨压饼;8、生饼、熟饼分开储存。

        收藏感言:将姓氏文化与茶文化有机结合,作为礼品馈赠,不仅可以品茗,而且值得收藏。据了解此款普洱茶饼是周口一商家为“第二届姓氏文化节”专门定制,茶饼采用云南精品普洱茶压制,按照华夏姓氏排序前100个大姓共制作100块。带姓的茶饼属工艺品,当茶饼制作完成模板即被销毁,因为一姓一饼,所以弥足珍贵。(衷心感谢云南保满良先生为本馆寻找到百家姓茶饼)(晓铁/藏品)

北字陈叶皎落拱剧

北        序号1079      北:bei    姓氏来源:(1)黄帝与蚩尤大战之后,将蚩尤部落整个迁移至北地,后裔遂以“北”为姓。(2)古代北人氏、北门氏、北官氏、北殷氏、北郭氏等复姓以居邑方位称谓为姓,后简化为北姓。姓氏名人:北董。河北滦县人,著名现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北斗峰》、《凤凰城》、《鬼蟹岛》,长篇童话《琥珀城奇游记》、《外星人与沉船城》,童话集《魔布手套》、《泥狼》等,作品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园丁奖等。姓氏郡望:玄菟郡,今辽宁东部。

 

字        序号1080    字:zi   姓氏来源:清康熙二年,大理的彝人在明武十五年随征,平定佛光寨叛乱有功,明弘治年间,钦赐姓“字”。姓氏名人:字忠。大理府浪穹县民,洪武十七年授总兵,官至巡检。姓氏郡望:河南郡,今河南郑州市。

 

 
陈叶        序号1081    陈叶:chen ye    姓氏来源:现代复姓,为父母单姓合并而成。姓氏名人:陈叶卫帮。广东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工程师,1997年参与“9B封闭式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研究,用新的集成电路和部件取代老的,改革车道控制机的结构,重新设计车道软件,采用新的网络、数据库等先进技术解决二千年问题,增加系统功能、提高通信可靠性等。姓氏郡望:待考。

浏览全文 »

“姓氏郡望”与“姓氏发源地”之异同

       “姓氏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在隋唐中世纪时期有一个非常流行的叫法,称作“姓望”,无论是研究中国的姓氏文化,还是进行寻根问祖,每个姓氏都离不开郡望。所谓“郡望”其最初的含义,“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置、行政区划,其设置开始于先秦,盛誉于汉魏六朝,唐朝以后逐渐被废除,宋代以后就彻底不见郡的设置。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西汉继承秦制,又将全国分为103郡。“望”即“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显贵的为世人所仰望的姓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后来郡望又有了另一层含义,就是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因此当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消失,郡望却能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

  姓氏郡望有二个功能:一是社会的功能,即通过郡望来标明出身,为人们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参考;另一个是宗族的功能,即为人们寻祖问根,联宗认亲提供参考。各姓的郡望,其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郡望的兴起阶段,一个姓氏大都只有很少几个郡望。隋唐时期的郡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许多新的郡望兴起的同时,一些魏晋六朝时期的旧郡望渐渐被人抛弃不用,因此宋代以后,绝大部分中国的姓氏都只剩下一个统一的郡望。郡望是贵贱显著之标志,因此也就成了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依据,同时还是名门世族论婚联姻的依据。一般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名门世族的婚姻更是非望族不娶,非望族不嫁。

       “ 姓氏发源地”则指某姓最早在某地的形成。姓氏郡望和姓氏发源地是两个不同的姓氏文化概念,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有本质差异。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与某一姓氏有关联的某个地方,不同之处在于姓氏发源地是得姓之源之根,而姓氏郡望则是姓氏之流之枝。一般讲,姓氏的发源地具有唯一性,而姓氏郡望则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杨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望出弘农(今河南灵宝)、天水(今甘肃天水),河内(今黄河以北为)等多个。近年来,全国各地盛修族谱,试想,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姓氏发源地和同一的人文鼻祖,势必会出现姓发多端、祖不一人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族人团结,更是对先祖的不敬。       

        本人在收集姓氏名片过程中,发现有许多人对“姓氏郡望”与“姓发源地”概念混淆不清,实际上,姓氏发源地与姓氏郡望的关系是根与枝的关系,根壮枝方茂,枝茂根更壮。从这个意义上讲,弄清楚姓氏郡望与姓氏发源地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崇先敬祖,加强宗族团结,更好地开展姓氏文化宣传与研究,而且有利于维护姓氏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合理性和纯洁性。  (晓铁/文)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刘一正

刘一正-        [藏品简介]    刘一正,1962年10月生于北京市,书法家、收藏家,7岁始学书法,兼习绘画,师从书画家吴悦石先生,书法吸取颜真卿、柳公权、王觉斯、傅青主之遗风,书风古茂恣逸、跌宕多姿,先后得到过启功、陈叔亮、朱丹、刘开渠、吴作人等大师的指点,作品曽多次荣获全国性书法大奖,尤其是从习字开始涉猎收藏,且藏品宏富,以收藏近、现代书画家作品见长,颇负盛名。

        [相关链接]    书法家是指擅长书法的人,并能够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我国书法艺术的繁荣期从东汉开始,书法书写法则包括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和风格等,历代书法家被老百姓的谈论以及学习的主要有五大书法家: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颜真卿,代表作《祭侄文稿》;米芾,代表作《研山帖》;赵孟頫,代表作《胆巴碑》;王铎,代表作《拟山园帖》。当代书法家有胡小石、萧娴、范曾、启功、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等。

        收藏感言:刘老师的名片简捷明了,作为知名书法家、收藏家,其在鉴别字画真伪方面有独到的经验:一看落款,用笔的起始程序,轻重缓急,书者当时的情绪等;二看印章,使用的时期,由谁调刻;三看特性,作品的神韵、风格、年代、用墨、用色、用笔、构图、用纸等,认为“书法可以促进收藏,收藏也可提高书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晓铁/藏品)

藏书阅览:《寻根百家姓》全套100本收藏欣赏

杨1 杨IMG_5721-

        [藏品简介]    《寻根百家姓》由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出品,本书从华夏现存的两万多个姓氏中选取人口超过两百万的100个大姓,通过解读姓氏起源、始祖、郡望、堂号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对前45位大姓的人口总数、所占比例及姓氏排名作了统计和标注,为读者和姓氏爱好者提供了寻根探源的线索。

        [相关链接]      寻根是人的一种本性、一个情结、一份真情;寻根的过程也是寻梦之旅,它不仅仅是寻找族谱,寻找族群,寻找先祖,寻找亲人,也是寻找家族之梦、民族之梦,更是一种家国情怀,或为过去繁盛的家族而骄傲,或为祖先的创业而感动,或为长途的迁徙而震撼,或为百折不回的壮举而崇仰,得到的是祖先创业不易、后人定当珍惜的结论;产生的是惟有勤勉才能生存、惟有奋斗才能兴业的省悟;激发的是不忘祖训、振兴民族的内生动力。水有源,树有根,血缘和宗族观念需要代代传承,家族意识和孝悌观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亘古不变的价值观。

        收藏感言:一个姓氏,就像一座历史博物馆收藏着一个家族兴衰更替的历史,心中有家才有国,小到家族大到国家,正是宗族和血缘让人们的认同感、荣誉感凝聚在一起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让优良传统文化得到培育和传承。寻根文化可以让一个城市赋有历史的力量,让孝悌美德成为城市的名片,它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精神,需要我们精心培育,代代相传。本套书籍在版式和装帧设计方面,不仅巧妙地融入了书法艺术的多种元素,而且力求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可谓匠心独具。      (晓铁/藏品)

名人名片(经济类)收藏欣赏:任正非、孙亚芳

任正非-

        [藏品简介]    任正非,1944年10月生于贵州省安顺市,1963年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74年应征入伍参与辽阳化纤总厂基建工程,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所长,1978年以军队科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1983年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1988年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兼总裁。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3位;2003年荣膺“2003年中国IT十大上升人物”;2011年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排名全球第1056名,中国第92名;2011年被《财富》杂志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

孙亚芳-        孙亚芳,1957年生于广东,1982年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曾在国家安全部从事通信工作,1992年任华为培训部经理、长沙办事处主任、常务副总裁,1998年任华为公司董事长兼常务副总裁。2010年10月6日荣登美国《福布斯》杂志“最有权势女性”年度榜单,位列90位;2011年11月登顶《财富》中文版“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榜单榜首;2012年3月被《财富》(中文版)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2018年3月23日华为董事会换届选举孙亚芳辞任董事长。

        [相关链接]    华为,全称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广东省,是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创新的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长期的价值和潜在的增长,属于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总裁任正非,董事长孙亚芳共同携手使华为迅速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设备供应商。2018年初华为发布2017年年报,并发布新的愿景与使命: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收藏感言:大凡真正的大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个思想家,对企业的宏观战略有清晰的认识。华为从技术模仿到跟进到领先,产品营销从技术营销到文化营销,企业管理从目标界定到管理创新再到智力价值承认,任正非、孙亚芳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影响和指导企业的发展,成功将华为打造成“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    (晓铁/藏品)

网淘:旧报连载《百家姓》

旧报纸         [藏品简介]     2014年6月,从淘宝网上淘得天津《今晚报》连载的《百家姓》,据卖家介绍:报纸年代为2003年至2004年共125期,由篆刻家张福义每天用四方印,计500枚,共连载4个多月,在天津乃至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连载选材自康熙年间出版的《御制百家姓》,主要介绍“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500个姓氏起源、历代名人、名人画像及姓氏篆刻等内容(图为连载部分影印件)。

       [相关链接]     张福义。天津印社副社长,十几岁开始刻印,早年拜龚望学习书法篆刻,其印风厚重平实,雅俗共赏。《百家姓》让人读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华夏姓氏贯穿了宗族的传承和繁衍,也记录了家族的兴衰更替,篆刻镌刻出了中华文字的历史悠久,成为第一个完整用篆刻手段完成《百家姓》的篆刻家。

       收藏感言:报纸看完以后,有的被当成废品变卖了,有的被用来包装或衬垫,而留心收藏旧报纸的人并不多。这套连载《百家姓》特点是:时间长、资料性、趣味性强,虽然没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但因发行量少、地方性强,收集完整当属不易。    (晓铁/藏品)

铜雕“百家姓收藏馆”印章记

正面后面侧1侧2        2014年4月,因新房装修和夫人到位于汉西的南国家装建材市场按图索骥,当走进“皇室公爵中华铜文化体验馆”时,发现有各种款式的铜门、铜雕花隔断、铜工艺品等,按照装修设计图要求,经过讨价还价最终定制了一扇住宅大门。在预付定金时,我向周总提出帮忙雕刻一枚“百家姓收藏馆”馆藏印章,当周总接过我递上的百家姓收藏名片后欣然应允,随即请示公司主管满足了我的要求。回到家,我立刻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考虑再三决定将印身图案选定为:龙王吐水、二龙戏珠;印面图案为蝙蝠戏金钱,字体选用篆书,寓意“时来运转、金玉满堂”。

百家姓收藏馆        据查考,印章起源始于三代之时,其用途、形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发展过程,最初用玉石做成,随身佩戴,主要用于装饰。随着配饰风气的增长,对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印章的花纹、文字也越来越复杂、个人姓名、官衔也都成为必须的内容。秦始皇时期,印章逐渐演变成一种信物,一种凭证,皇帝的印章称为“玺”,而官民印章称为“印”。
         春秋战国时期,印章已应用于社会活动中,战国私章形状较官章小,适宜佩带,以方形为主,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除姓名、官职外,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动物图案以及大型烙马印等;材料分金、玉、陶及其它材质。秦代开始建立印章制度,到汉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奠定了印章“盛于汉”的历史地位。汉印种类繁多,显现出方正、质朴、平和、博大的整体风貌,特点是容量大,在金、银、铜、玉、石等各种材料上,印工用琢、铸、凿等多种制作方法,让印面产生不同艺术效果。魏晋南北朝篆刻承汉印之风,趋于瘦挺方直,不及汉代印章精整严谨,沉穆雄浑。官印各朝均有定制,印材仍为金、银、铜、玉纽,除龟纽、驼纽、鼻纽、瓦纽外,同时出现了辟邪纽,最具特点的印章有四种:多字印、多面印、悬针篆印和朱文印。隋唐至宋元,是中国印章艺术的相对低潮时期,官印存世极少。印章有阴文、阳文之分,古代印章大多为阴文,尤其是印的阴阳辩证关系,启迪了我国书画艺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画将诗、书、画称为“三绝”,后加上印称之为“四精”,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多种艺术,把美有机的统一在一幅完整的画面里,给人以更多的欣赏、品味和精神上的享受。
        印章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出现,是随着唐宋文人画的勃起而兴起,画家、书家之所以注重在作品上钤盖姓名、别号、斋馆名号等印章,是因为能很好地展现诗、书、画、印的整体艺术观念,即使是那些优秀的篆刻原件已不复存在,人们依然可以欣赏到印章的图像。 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印章在反映历史、反映社会方面有其独特的形式和特殊的价值,虽然它的体积都很小,但却是文物宝库收藏中重要内容之一,其收藏、鉴别、研究对中国文字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衷心感谢皇室公爵中华铜文化体验馆周总为本馆免费雕刻馆藏印章)   (晓铁/文)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石坚

石坚1

        [藏品简介]    石坚,原名马汉三,1924年生于河北清苑,1938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从事部队和地方文艺、新闻、宣传工作,担任冀中导报社电讯编辑科科长,天津日报通讯部编辑科科长,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采编主任、副社长、社长,1960年任《天津日报》副总编辑,1961年任《天津日报》总编辑,1983年调任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2004年离休,2014年5月3日逝世。

         [相关链接]    《天津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天津市委员会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1月17日对开2张,读者对象主要是天津市干部、知识分子和职工,兼顾毗邻省、市的读者,经济报道居首位,约占地方新闻的一半。毛泽东主席曾两次为天津日报题写报头,历经半个世纪《天津日报》在我国报业史上曾留下许多辉煌的业绩,率先由四版扩为八版,率先实行自办发行,第一家恢复工商广告等。

        收藏感言:石老在新闻战线笔耕不辍,其参与宣传报道抗美援朝、文革等事件,为天津日报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共采写新闻、通讯、报告、随笔、评论等数百万字,著有《大地风采》、《匆匆集》、《欧亚三国见闻》等,主编书刊杂志十余种(晓铁/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