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xiaotie.com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任宇

1-        [藏品简介]    任宇,1945年5月生于重庆市,自幼喜爱美术,1956年考入北京中央美院附中,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1973年开始从事专职邮票设计工作,1989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5年被授予邮电部“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曾任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高级邮票设计师、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理事。其设计邮票、邮资封片四十余套, 主要邮票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运动会》(合作)、《朱德同志逝世一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展览-香港》、《约-维-斯大林诞生一百周年》、《大庆红旗》、《云南山茶花》、《石林》、《乙丑年合作)、《茶》、《香港回归祖国》(合作)等,其中《云南山茶花》获“建国三十周年最佳邮票奖”,《香港回归祖国》获1997年“优秀邮票奖”。

        [相关链接]      美术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泛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 画布、 泥土、石头、木料、金属、木头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也叫 造型艺术 、 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 、雕塑 、工艺美术 、 建筑艺术等四大门类,现代有些学者也把书法、摄影等归纳入主要门类。我国自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而近数十年来欧美各国已不大使用“美术”一词,以“艺术”一词取代。

        收藏感言:任宇是我国著名的邮票设计家,其精美的设计倾倒邮人,因此被誉为“茶花女”。这张邮票名片极具个性,空白处的亲笔签名及联系电话透示出她平和、谦虚、认真的个性,没有大设计家的架子,期待她不断有佳作问世。    (晓铁/藏品)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李洪海

李洪海        [藏品简介]     李洪海,1946年1月生于天津,自幼酷爱书法和篆刻艺术,参军后仍不忘习练书法,70年代初师从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口传心授,广泛汲取先辈艺术营养,坚持以楷书为基础,行书为综合运用特点,形成结字内紧外拓、疏密相间、骨势清秀、精美洒脱书风,其篆刻临古汉印、心追手摩、耕石不懈;治印章法变化多姿,古典雅丽;奏刀沉着苍劲,方整奇峭,成印自然。书法篆刻作品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均有发表介绍,并在国内外书法篆刻大奖赛中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外事礼品赠送。现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综艺快报艺术顾问。主要著作有《李洪海篆书千字文》、《中国现代散文名篇钢笔书法》、《李洪海斗方书法作品集》、《李洪海书画扇面选》等。

         [相关链接]     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的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从明清流派篆刻算起已有近 500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作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习俗和思想意识。

        收藏感言:作为军旅书画家,李洪海先生既有军人的刚毅、正直、率真和执着,又有艺术家的潇洒、细腻、敏感和严谨。从李老师撰写的《我与启功先生的笔墨情缘》中,足见其学古而重传承,化他长为己用,非古非今而又亦古亦今,书法作品透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功底,已经达到极高水准。  (晓铁/藏品)

名人名片(文化)收藏欣赏:金意庵

金意庵-金意庵=        [藏品简介]    金意庵,满族,1915年10月27日生于北京,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篆刻家,诗人、学者、鉴赏考据家,其诗书画印,被称为“四全”,被称为“四全”书法家。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师范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在国内外大展中屡获大奖,并荣获长白山文艺奖,被授予终身特别成就奖。1993年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金意庵诗书画印展》共展出书画印作品120余件,轰动京城,被誉为文人化、高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四全”展览。2002年2月7日病逝。

        [相关链接]    诗书画印“四全”,是中国文人画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诗、书、画、印相结合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相互辉映,在其间感受风、霜、雨、雪,跌宕人生喜怒哀乐,浓缩人生上下乾坤,仿佛在梦中度过了春夏秋冬一般。

         收藏感言:金老幼承家学,诗书画印无一不工,数十年如一日对砚田勤耕不辍,书法集各家所长,成一家之体,五体皆备;国画另辟蹊径,以书法入画,格调清新,设色典雅;除擅长书画外还精通铁笔,潜心秦玺、汉印等,篆刻章法自然,刀法凌厉,线条流畅生动,是国内排得上名次的大书法家,因生前很少印制名片,所以很难得到。    (晓铁/藏品)

八十年代宜兴紫砂《百家姓》赏盘收藏欣赏

IMG_5968-        [藏品简介]    2014年10月从淘宝网上淘到一件“八十年代宜兴紫砂《百家姓》赏盘”,尺寸:直径28厘米,厚1.5厘米,重1.5公斤,盘上阳刻有100个篆书姓氏。这件藏品的砂质(泥料)现在很难看到,值得珍藏。

        [相关链接]    紫砂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紫砂,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 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兴紫砂器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千变万状,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砂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使紫砂器面不仅具有亚光效果,可减弱光能的反射,而且能够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意即人间的珠宝、玉器没有必要去索取,还不如阳羡溪头的紫砂泥珍贵(阳羡,陶都宜兴的古名,一丸土就是名播天下的紫砂泥)。

        收藏感言:紫砂器皿作为传统的收藏门类,近期市场表现颇佳,其收藏市场也摆脱长期萎靡不振之态,呈现复苏之势。紫砂也好,瓷器也好,盘子都以大为珍贵,因为赏盘越大越难做也就越难保存。这件《百家姓》赏盘以坯当纸,质地古朴纯厚,托物寓意,不媚不俗,构思巧妙,从形、质、色、神、气方面都显示出一种儒雅风韵,给人一种怀旧情结。    (晓铁/藏品)

宋太祖修编《百家姓》的由来

       北宋初年,江南吴越国的国王钱弘俶意欲归降北宋王朝,北宋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非常高兴,特意为钱弘俶重新编修了《百家姓》。钱弘俶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他在位时吴越国非常富庶,人民生活安康。然而吴越国只是偏安一隅的小国,终究无法避免融入北宋王朝。宋太祖灭南唐期间,吴越国曾出兵协助。南唐灭亡后一个多月,北宋王朝鉴于钱弘俶的忠心和功劳,决定和平统一吴越国,下圣旨令钱弘俶北上,到东京汴梁觐见北宋皇帝。钱弘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带上家眷和大将,携带大批贡品北上到东京汴梁归降北宋。宋太祖对这次召见格外重视,派皇太子远道相迎,还在东京汴梁城里专门为钱弘俶新建了礼贤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宋太祖还下了一道圣旨,圣旨中说,为了表示北宋王朝对钱弘俶的一番真诚和友好,为了表彰对吴越国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的统一,北宋王朝决定重新编修《百家姓》。钱弘俶在东京汴梁逗留了三个月,回国临行前,宋太祖还赐密封的黄绫布包一个,嘱咐他到半路上再打开看。后来钱弘俶拆开一看,里面全是宋朝大臣们要将钱弘俶扣留下来的奏折。钱弘俶感激之余,也明白了宋太祖的良苦用心。太平兴国三年(978),钱弘俶将土地和军队尽献北宋,史称“纳土归宋”。

       编辑感言:由此可见,《百家姓》出现在五代十国是个不争的事实,《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开头,为宋太祖有意安排,“赵”是指赵宋,理应为首,排在《百家姓》第二位的“钱”就是钱弘俶的姓,钱弘俶的妻子孙氏的姓排在第三位,可以说在当时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后来《百家姓》成为塾学村童的必读之书,流传甚广。   (晓铁/编辑)

 

效姓原本为交力姓

       今年40岁的效秀涛总是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只因为他的姓氏太特别了。上学时因为姓氏独一无二,老师特别感兴趣,所以经常被提问。效秀涛现在新华区文教体局工作,老家舞阳县,那里有一个村子70%左右的人都姓效。虽然村里同姓人很多,但外出时很少碰到同姓人。效秀涛记得,以前父亲曾在外地碰到一个效姓人,感到特别亲切。几年前效秀涛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位在南极从事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名叫效存德,由于是同姓缘故对这个名字印象特别深,虽然过去多年,仍旧难以忘记。

       效秀涛是少数民族党项族人,由于姓氏稀少,且没有确切来源,家族中专门有人对于自己的姓氏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效姓原本为交力姓,祖上在甘肃交力家川,1958年文字改革后“效”与“交力”姓通用。实行身份证制度后,因受当时计算机文字输入条件的限制,很多交力姓改为效姓。效秀涛说,自己上小学和初中时,姓氏还是写的交力,交力姓后人应该切记,它的正写原本是交力。

       编辑感言:据查考:相传交力姓祖上在朝中做官,因被奸党陷害满门受祸,兄弟3人隐名逃奔,为便于后人相认老大遂取交力姓,老二取校姓,老三取较姓,3字均不离交,以示标志。  (晓铁/编辑)

中国少林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翟金玉墨宝收藏欣赏

1-2=        [藏品简介]     翟金玉行草书法作品镜心,尺寸:110*40cm。

        [相关链接]    翟金玉,1951年出生于河南,从小酷爱书法,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进入郑州国棉四厂工会工作,受书法名家指点先后临习颜体、柳体、魏碑、隶书等书体,现在为中国少林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书画艺术促进会理事,河南省对外科教交流协会“和平杯”国际联展艺委会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先后在国内外书法展览获奖,并被国际友人收藏。

        收藏感言:河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厚重,是全国的文化大省,同时也是书画大省,先后涌现出一批批的书法名家和书法爱好者。翟老师的这幅行草,酣畅淋漓、厚重大气,潇洒飘逸,既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米芾等书法大家的影子,又有现代书法家具有的鲜明个性,被同行誉为“能进得去又出得来的书法家”。  (晓铁/藏品)

名人名片(文化类)收藏欣赏:姚骁

1-        [藏品简介]     姚骁,1964年出生,少时学习丹青,初中画山水画,由于大学的的是哲学专业,受思辨之学熏陶逐渐转入哲理漫画创作,尤其钟情于体育新闻漫画,现为武汉市漫画研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创作《中国奥运冠军全家福》画卷长2.4米,宽3.6米,被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永久珍藏。2006年5月完成大型长卷《环球绿茵场一百零八将》,作品横120米,纵0.7米,囊括当今国际足坛巨星及有历史影响的足球人物,为中国漫画史上漫像类长卷之最。

        [相关链接]    丹青,丹指丹砂,青指青雘(音“霍”),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古人把画家称为丹青手,把优秀画家称为丹青妙手,民间则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丹青比植物性颜料保存时间长,不易褪色,因此常用来比喻坚贞,丹青不渝。

         收藏感言:作为《足球报》、《体育周报》、《东方体育报》等专业体育媒体特约撰稿人,姚骁发挥超常的想象,描绘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事件和运动中的趣事,其创作的漫画不仅展现了体坛健将的英姿,而且传递了体育之美和运动之乐。 (晓铁/藏品)

著名水彩画大师黎斌老师赠本馆画作”杨姓村落-高椅”收藏欣赏

     IMG_5888-    [藏品简介]     黎斌。1971年出生,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任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水彩专业教师,讲师,作品《远声》、《空灵》、《家园印象》等多次在省内外美术大展中获奖。

      (图为黎斌老师赠本馆水彩画“杨姓村落—高椅”,在此深表谢意)

         [相关链接]    高椅村位于湖南省会同县,沅水上游雪峰山脉的南麓,近贵州省。高椅,原名渡轮田,为古代的一个渡口,因村寨三面环山,一面依水,宛如一把太师椅将村子拥抱,于是更名为高椅村。高椅村今天的大姓为“杨”姓,村里90%男人都姓杨,据村中清代、民国留下的族谱记载:高椅杨氏为“宋时诰封威远侯杨再思后裔”,湖南靖州人,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为唐末五代靖州“飞山”峒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由于杨再思能团结各地兄弟民族归顺朝廷,功威卓著,于宋绍兴三十年(1161)封为威远侯。明代初年,产生了第一部描写“杨家将”的中篇小说,后来各种版本“杨家将”开始流传。据此推断,“杨家将”生活的年代乃是公元960年的大宋王朝时期,如果说杨再思是“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家族的一支”显然与史料不符。

        收藏感言:细细品味黎斌老师的画作,能够感受到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作者运用水彩画颜色的透明性,重色彩及水法渗化、干湿等技法,使画面呈现出令人陶醉的风韵。清幽美丽的民居,意蕴十足;静谧淡雅的山林,安静祥和,作品充满灵动,令人赏心悦目。 (晓铁/藏品)

“赵氏孤儿传说”演绎悲情故事

        赵氏孤儿传说是山西省汉族民间传说之一。史记载,公元前597年,晋景公听信权臣屠岸贾谗言,致使赵氏家族300余口满门抄斩,义士程婴和公孙杵臼将赵盾之孙赵武救出,策马逃入千里之外的深山(今盂县藏山)藏匿15年之久。当地百姓为保忠良之后,送水送饭,程婴带着赵氏孤儿习文练武,把一个婴儿抚养成英俊少年,直至赵家冤屈得以昭雪。在盂县民间,有关赵氏孤儿的传说口耳相传、传承有序。现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盂县都将举办庙会,大部分庙宇会上演晋剧《赵氏孤儿》,藏山藏孤形成的忠义文化,不仅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本生动教科书,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作家创作的素材。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最早将其改编成戏剧作品《赵氏孤儿》,为中国十大悲剧之首;十八世纪法国作家伏尔泰将它译成话剧《中国孤儿》在欧洲上演,引起轰动,为我国最早走出国门的古典戏剧作品。
        [相关链接]     藏山,以藏匿赵氏孤儿而得名,景区的藏孤洞、报恩祠、育孤园等景点及附近的大围、荒鞍岭、宝剑沟、落箭山等村名、山名都是当年程婴携孤远逃追杀、救孤育孤的证据。2004年元月国内百余位资深史学家认定藏山为赵氏孤儿藏匿地及“三晋历史文化名山”。2010年“赵氏孤儿传说”申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晓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