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简介]
《炎黄汇典》是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倡仪和组织下,由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任顾问、著名学者李学勤、张岂之任总主编。并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与,经过近八年的努力,共同完成的一部有关炎帝、黄帝及其时代的大型历史文化资料丛书,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炎黄汇典》共分《史籍卷》、《方志卷》、《祭祀卷》、《文论卷》、《考古卷》、《诗歌卷》、《民间传说卷》和《图像卷》。收入本书的作品上起先秦,下迄1998年,共计六百余首,概述了与炎黄二帝相关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相关链接]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司马迁《史记》开篇《五帝本纪》首先叙述了黄帝的历史及炎帝的事迹。所谓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一般来说就是从黄帝开始算起,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与宣传炎黄二帝及其时代历史文化,有助于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收藏感言:《炎黄汇典》从浩瀚的史乘中,精选有关炎黄二帝及相关的资料,收录全国各个地方志中有关记载,还收入了历代祭祀炎黄二帝的礼仪,活动和文字,并精选了近现代炎黄研究不同学术观点有代表性的论文。题材首选直接颂扬炎帝、黄帝功德,以及记述与炎黄二帝关系密切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其次选取历朝历代朝野人物对炎黄二帝恭祭、追念;选取部分描写炎黄故里、炎黄陵园周围名胜古迹的佳作,以引发人们对相关炎黄时代历史环境的艺术联想与审美情思在体裁上,本书以诗为主,选入部分词、赋,并附录若干楹联及选辑历代吟诵炎黄二帝的诗歌和流传在民间的口头传说,彩印全国各地有关炎黄二帝的主要纪念建筑如黄帝陵、炎帝陵等的照片。这是一套迄今为止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图文并茂的有关炎黄二帝及其时代历史文化的工具书。它的出版发行为炎黄二帝及其时代的研究提供资料依据,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知识宝库。(晓铁/藏品)
21 5 月, 2009 in
姓氏藏品欣赏 |
欢迎评论或留言
2009年5月20日(农历4月26日),相传这一天是炎帝诞生的日子。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与黄帝轩辕氏被全球华人称为“文明初祖”。从春秋时期至今,随州民间一直有祭祀炎帝神农的传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旅居海外的烈山宗亲会,每年均派团来随州寻根,这些散居世界各地的会员一致认同随州烈山是他们的“根”。
编后感言:炎帝和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长期以来,关于炎帝和黄帝的出生地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说在陕西宝鸡,有说在山东曲阜,有说在湖南酃县,有说在湖北随州,而河南洛阳更有“炎黄子孙,根在河洛”的理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是研究炎帝文化最权威的组织,已出版的《炎黄汇典》认定:湖北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河南新郑是黄帝轩辕故里,湖南炎陵是炎帝陵所在地,陕西黄陵是黄帝陵所在地。此次随州成功举办炎帝拜祖大典,对于“打造湖北文化品牌,捍卫民族文化正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晓铁/编辑)
21 5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湖南攸县公安部门近日发现,该县菜花坪镇菜坪村有300多“叫”姓人口,为全国姓氏人口最少的姓之一。为何仅攸县有“叫”姓人家?该村党支部书记叫耀进说,他们这一宗脈发源于明朝建文年間(1399-1402),一名祖籍河南、名“仲康”的内廷官员随军打仗来到攸县并驻留此地,改姓为“叫”,由此传承下来。叫耀进介绍,由于菜花坪自然条件恶劣,一直以來,当地村民都是以种田为生,靠天吃饭,生活艰难。几年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变化,菜花坪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人出去打工的比较多。到現在,叫姓在村里已经出了5个大学生。目前,该村在新农村建设大氛围中,村民靠种植、经销苗木致富,2007年,人均纯收入接近6000元人民币。菜平村目前有400多人,除少数几户和一些外嫁过来的妇女外,全部姓“叫”,族人想把村子名字改為“叫家村”,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政府部门未同意。現在年轻人宗族观念淡化了,许多外出打工者因为自己的姓氏奇怪,有的改从母姓。不过“叫”姓人一开口总是会很自然的说,我姓“叫“,大喊大叫的“叫”。目前,村里保存着最有价值的两本族谱《叫族之宝》,系民国12年第五次修订,从鼻祖到民国十五年以前出生的人排谱都有记载。尽管如此,“叫”姓渊源也还是模糊的轮廓,叫姓來源至今仍然是个谜。
编后感言:笔者通过查阅案头的《稀、奇、古、怪姓氏汇考》书籍,发现无“叫”姓史料记载。中國姓氏文化源远流長,內涵丰富。13亿中国人中,叫姓人数之少,在华夏姓氏文化中确属稀少姓氏,不仅丰富了我国姓氏文化,而且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晓铁/编辑)
14 5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湖广”是古代省一级政区的名称,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到明代则变化为辖今湖南、湖北两省。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把两省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政区。“江西填湖广”是发生在元末明初的一次大规模移民活动,大量江西人迁居到湖广(现今湖南、湖北两省),影响十分深远。据传朱元璋当皇帝后,各派系纷纷前往南京庆贺,他疲于应付,因而下令各路人马按顺序依次进京。当他听说有队人马到长沙时,便下令“歇息三天”,不料被误传为“血洗三天”,长沙地区因此遭到大屠杀,以至人烟稀少。多年后一对从江西过来的青年男女,来到长沙安居乐业,长沙人称江西人为“老表”,视江西人为亲戚。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多次移民浪潮,这点可从当年移民活动流传的:“走西口”、“闯关东”、“充军云南”等民谚中得到应证。与这句民谚相伴的还有许多生动的传说,比如:不少湖南、湖北人(尤其乡村)称自己是“江西种”,并说凡江西人后裔其小脚指的指甲多一块。又如,两湖一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由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 (晓铁/编辑)
14 5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1 条留言
收藏,即人们对前人遗留下来的一些文化遗存进行有意识地珍藏与研究。据考证,今天人们管收藏叫古玩,是从乾隆以后开始的,又称作“文玩”,它记录着曾经的历史,具有玩赏性质,所以逐渐成为一个阶层的时尚。
自汉代开始,我国历代王宫中都收藏有珍贵的图书并设有“秘阁”,同时皇宫中还收藏着大量奇珍异宝、书画和工艺美术等珍品。到宋代,宋徽宗所收藏的古器物件多达6000多种,分别珍藏于崇政殿和宣和殿,欧阳修、赵明诚等都曾是当时著名的收藏家。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三希堂”则是人尽皆知的书画宝库。当代,业内将收藏按类别分为:古今收藏、中外收藏、公私收藏,而民间收藏一直是一支重要力量。今天人们谈收藏,往往过多地将聚焦点放在经济价值上,从而忽略了藏品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藏品有三种价值:即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同时有三个作用:即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科学研究作用。众所周知,文物的经济价值不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后来人们赋予它的。歌德说过:“收藏家是最幸福和快乐的人”,因为这种幸福和快乐是建立在收藏过程之中,收藏的过程赋予了藏家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时下,收藏品市场极度兴盛,媒体一刻不停地大肆渲染文物的升值空间,须知,文物是随着时代沧桑演变的,没有一个人可以一直占有一件文物,每件藏品都有生命,它的生命与收藏者的生命始终相伴。笔者认为:收藏其实是一种文化,无论是社会收藏还是个人收藏,客观上都是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成果的保护和延续。因此,各位藏家应通过收藏活动,努力提升文化修养和品位,注重对藏品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挖掘出藏品的欣赏价值。 (晓铁/文)
12 5 月, 2009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2008年,笔者从网上淘得清道光年间《百家姓》木刻印版,尽管年代久远,但“清道光十五年嵗在乙末仲春之月镌古鄘太山縣东郷皖文崋堂王氏藏版書”等字样清晰可见。经过笔者费心努力查考,现终于发现印版上“古鄘”遗址在今河南省新乡市。据史料记载:新乡有一个别称叫鄘南,最早用鄘字代表新乡这块土地,是在孔子删定为儒家经典的《诗词》中出现。而今新乡的文人墨客也常用鄘南二字来代言新乡,如“鄘南书院”、“鄘南书社”、“鄘南画院”、“鄘南旧事”等。那么,新乡人为什么把新乡称为鄘南呢?话题得引到距今3050多年前的一段故事。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在新乡这块土地上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牧野大战,这场闻名遐迩、以少胜多的战例从此被载入了史册,也正是这场战事,使商军大败,武王乘胜攻进朝歌,殷商王朝以纣王自焚鹿台而告终。牧野大战,武王灭商后,周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来治理朝歌(淇县),武王又恐武庚叛周,分商都畿内地为邶、鄘、卫三国,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即“殷都以北谓邶,霍都监之;霍都以东谓卫,管督监之;殷都以西南谓鄘,蔡叔监之”。新乡地处殷都的西南,自然归鄘国所辖,所以后人把发生在这里的民情称为“鄘风”。鄘国存在时间不长,国号随着周公旦平“三监”而消失。但在西周的历史上却为后人留下浓浓的一笔。至今,卫、邶、鄘三国都城的遗址与故事仍在世界商周史学家的研究中。“三国”都城的详址在哪里?据《淇县志》记载:“卫都在朝歌东9.5公里的卫贤;邶都在朝歌北今汤阴邶城;鄘都在朝歌的西南。”《河南通志》卷五十一古迹也有“今新乡西南有古鄘国”之说。另有民国十二年(1925年)《新乡县志》载,“鄘国都城位于现新乡县大家店(代店、店后营)村周围……,在新乡县西三十三里,古鄘国也……”也就是说,古鄘国都城就在新乡市西大召营以北的两个村庄附近——代店村和店后营村,而且地域清楚。“古城遗址向北不过卫河,向西能看见获嘉的同盟山”。民国十二年的《新乡县志》卷二记载:“古鄘城在店后营普渡桥东绕大家店之南北”。按鄘国西阻太行、东邻卫、南跨河、北临邶当时的地理位置,也颇适中,则为古鄘城无疑,更为难得的是1978年在大家店西北挖出古城垛两个。
由此可见,把新乡称为鄘南可算是历史悠久,新乡作为古鄘国都城遗址已是不争的事实。 (晓铁/文)
7 5 月, 2009 in
姓氏文化笔谈 |
欢迎评论或留言
中国人的姓名起源于夏朝,它包括姓、名、字、号、谥号,发展到今天,其中一些元素逐渐被淘汰。在封建社会,很多家族规范家谱用字,谁是第几代的,一说名字就知道。时下,不少孩子的名字出自起名公司,起名公司除了利用《周易》做幌子外,还利用生僻字这一“宝典”做起了“买卖”。
初为人父的呼和浩特市刘先生为给女儿取个好名字,找了家起名公司,没想到给孩子取了个既“大吉”又“大凶”的名字。年初,刘先生的女儿降生时,刘先生在呼和浩特一家起名公司花200元找了个“专家”,根据生辰八字取了“刘幽悠”这个名字,说是“大吉”之名。然而,从这家起名公司出来,刘先生经过路边几个算卦摊,觉得应该顺便征求一下“算卦先生”的意见。“算卦先生”却告诉他“刘幽悠”这个名字有“凶气”,并建议他交50元,给他女儿重新取个“吉利”名字。这下,刘先生犯难了:不叫“刘幽悠”,钱白花了不说,还有可能丢掉女儿未来的幸福;叫“刘幽悠”,对女儿不好该怎么办?实在是太闹心,一气之下,他把写好“刘幽悠”名字的纸片撕碎了。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原本不为“测吉凶”之类的迷信所左右,却往往在取名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编后感言:起名字是一门学问,如果能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和古代哲学等传统文化,又谙熟汉语言文字音韵学、美学、心理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问,起一个响亮、吉利的名字肯定乐在其中,但一个人的未来,最重要的是靠自己奋斗。名字仅仅是一种区别对方的符号,只要好听、好记、好写,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追求,方便交流就行。 (晓铁/编辑)
5 5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记载姓氏的文献典籍数不胜数。笔者经过几年不间断努力,现已收集《百家姓》古籍善本达30余种,相关书籍计150册;收藏各种不同姓氏名片达1000多张。凡所收姓氏名片均标注读音、姓源由来、姓氏名人、姓氏郡望,按照姓氏拼音方式排序编号,便于查阅查时一目了然。
北宋初年《百家姓》为史学公认之通行版,列“赵、钱,孙,李”等单姓408个。“万俟、司马,上官、欧阳”等复姓30个,最后以“百家姓终”结尾,共收姓氏438个。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该书是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人所编,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其成书和普及早于《三字经》,据考证《百家姓》前几个姓氏排列有讲究: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也既是《百家姓》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以“赵、钱、孙、李”开头是尊宋朝国姓为首,把吴越国姓放在其次。“孙”是最后归降宋朝的吴越君主钱 (忠懿)之正妃,“李”指南唐李姓君主。次句“周、吴、郑、王”乃吴越开国君主钱鏐(武肃)以下诸帝后妃之姓。 浏览全文 »
29 4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1 条留言
2009年3月29日,农历己丑年三月初三上午,晴空万里,惠风和畅,万众瞩目的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市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各界嘉宾两万多人喜聚盛典,拜谒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共同祈福华夏繁荣昌盛,共同祝愿世界和平和谐。为迎接此次拜祖盛会,经国家邮政局批准,郑州市邮政局印制了精美的《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纪念封,深受海内外拜祖嘉宾和游客的喜欢,昨日拜祖现场短短两个小时,2000枚纪念封就销售完毕。 该纪念封全套1枚,贴个性化邮票1枚。个性化邮票主图为“和谐”,附图为“轩辕黄帝”像,纪念封融合了黄帝故里祠、轩辕黄帝像、黄帝宝鼎等黄帝故里的代表性元素。纪念封被誉为“邮票的身份证”,拜祖大典纪念封介绍了黄帝出生、建功、立都于河南新郑的历史史实。新郑是黄帝故里,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建都地,人文始祖黄帝在新郑建立有熊国。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新郑就有三月三风后顶拜轩辕的习俗!拜祖大典俗指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大典。
编后感言:2009年农历3月初3,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成功举办,这是全球华人的一次盛会,大会围绕“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之主题,顺应了海内外同胞之愿望,是国脉所在、世人所盼、盛世吉言。 (晓铁/编辑)
31 3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
我国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春、夏、秋、冬不仅是四季名称,而且也是趣味姓氏。据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获悉,我国春姓人数目前有2.8万人,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内蒙古、安徽、河南、四川五个省份,其他省份春姓人数均不足1000人。北京春姓人数为228人。“夏”是“春夏秋冬”四姓中最为常见的姓氏,我国有425万人姓夏(湖北是夏姓大省),夏氏因得姓很早,随着时代不断更替,散居广泛。统计显示,江苏省的夏氏户籍人口最多,为45万人,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浙江、河南也有大量夏姓人口。“秋”是个古老的姓氏,我国秋姓人口总数为2万多人。陕西省秋姓人口居全国首位,为4700多人,其次为云南和四川。“冬”是比较稀有的姓氏,我国冬姓人口仅为1.5万多人。安徽省冬姓人口最多,超过3000人,其次为云南省2700多人,内蒙古、四川、河北也有不少冬姓人口,人数均在千人以上。此外,我国有2265万多人名字里有“春”字,名字里含有“春”字的人占到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76%,而名字就叫“春节”的有1.3万多人。统计显示,春夏秋冬在我国皆是姓,一共涵盖400多万人。其中春姓人数有2.8万,夏姓人数有425万秋姓人数有2万多,冬姓人口仅为1.5万多人。从地域分布看,东北人对“立春”这个名字尤为喜爱,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叫“立春”的人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二、四位。
另全国户籍人口中,有5547124人在公历1月1日出生,618人姓名为“元旦”,名叫“元旦”的有5659人;有1735人不仅出生在元旦,名字也叫“元旦”。在汉语中,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618名“元旦”中有284人户籍在西藏,146人在青海,84人在内蒙古,54人在四川。名字为“元旦”的5659人,分布较多的省份依次为湖南省831人,甘肃省580人,西藏507人,山西省443人,浙江省421人,陕西省412人。从出生的年代来看,1949年我国正式将公历1月1日确定为“元旦”后,名为“元旦”的人数明显增多。中国人习惯将每年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专家介绍说,“元旦”是中国古代的“土产”。中国很早就有过“年”的习俗。“年,谷熟也”,也就是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夏朝时候产生了“夏历”,就是现在的“农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岁首这天就叫“元旦”。我国汉语中,“元旦”是一个合成词,“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形状。“元旦”之意就是“初始的日子”,即一年的第一天。“元旦”一词已经在农历(夏历)中沿用了4000多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采用公历即阳历纪年,并把1月1日叫“元旦”,这一天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张灯结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欢庆新年。 (晓铁/编辑)
27 3 月, 2009 in
孤陋寡闻拾趣 |
欢迎评论或留言